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個體的求職行為已越來越成為西方人力資源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我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發表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文章認為西方對個體求職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求職行為的度量、求職強度、個體求職過程及個性對求職行為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并分別對這幾個方面的研究進行了述評,是大學生發表論文范文。
[關鍵詞] 求職行為;個體求職行為測量;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
由于在每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過程中,無論是失業還是在職都可能進行無數次的求職活動,因此,個體的求職行為已逐漸成為西方人力資源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西方學者對個體求職行為有不同的定義:布拉和史切韋伯等人認為求職就是求職者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取有關勞動力市場選擇信息的特殊行為,它并不考慮獲取信息的動機和結果,其只是一種信息收集的活動。圖伯斯和易科貝格則認為求職行為就是指求職者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到尋找工作的一種具體活動。布拉認為求職行為包括準備求職行為和實際求職行為,準備求職行為就是指在求職的計劃階段個體收集求職信息并且鑒別和確定潛在目標的過程;實際求職行為則是指實際的尋找和選擇工作的過程,例如投寄個人簡歷、參加預期雇主的面試。西方學者認為對個體的求職行為進行研究人們必須了解如何測量個體的求職行為、個體的求職強度和個體求職的過程以及影響個體求職行為的因素,因此,西方對個體求職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求職行為的度量、個體的求職強度、個體求職過程及影響個體求職的因素等幾個方面,下面將逐一進行述評。
一、個體求職行為的度量
西方研究人員對個體求職行為的測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前的一些研究主要是采用單項目的測量方法來測量求職者的求職行為,其包括聯系雇主的數量、填寫求職申請的數量、個體用于尋找另一工作的時間、資源使用的情況。還有一些研究則采用了多項目的測量方法:既測量個體努力和花費的時間又測量行為,如要求個體回答他們在求職中付出多大的努力及在尋找工作時花費了多少時間和個體的求職意向。科普曼等人認為由于個人做某事的意向與實際做某事存在巨大的差別,因此應該對個體的求職行為從實際活動的角度進行測量。根據這一思想,他們開發了求職行為指數量表。但以前的這些研究都經常使用“是”“否”的量表來測量求職行為。博拉指出,對求職行為的測量必須強調是對那些能夠反映求職者花費時間和努力的活動進行測量,因此,博拉通過要素分析確定測量求職行為的兩個維度即準備求職(preparatory job search)和實際求職(active job search)。為了改善原來對求職行為的測量,博拉分別設計了六個項目來各自測量準備求職行為和實際求職行為,通過對3個不同的樣本進行因素分析,他指出準備求職行為和實際求職行為是相互聯系的,但求職的維度是有區別的,這就為兩維度測量求職行為提供了實證支持。對個體求職行為進行測量是研究個體求職行為的一個關鍵問題,西方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經歷了從一個項目的測量方法到多項目的測量方法、從對個體的求職行為進行籠統的測量到把求職行為區分為準備求職行為和實施求職行為分別進行測量的發展過程。
二、個體求職強度的分析
個體在求職過程中的求職強度是研究個體求職行為的一個重要指標。博拉認為求職強度就是求職者求職努力的程度。巴博等人則認為求職強度是指花費到求職中的毅力或努力。埃麗斯等人的研究發現求職強度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它包括求職者在求職開始后所花費的時間和努力及接觸雇主的數量。在斯奇韋博等人最初對求職強度進行研究的文章中,他們把求職強度看成是動機的函數。斯奇韋博等人認為求職強度一般是用以下的指標來衡量,如:接觸雇主的數量;使用有關信息資料的數量;每星期花費在求職上的時間。
西方學者認為個體在求職過程中的求職強度受很多因素影響,斯奇韋博等人的研究表明求職者的經濟需求會提高求職者的求職強度。也有研究認為求職者的自尊與求職強度存在正相關。有關研究表明求職獲得的潛在收益、自尊和自我效能與求職強度有密切的關系。還有研究揭示求職者的求職強度與短的失業期呈正相關。求職強度與求職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之間存在相反的關系。杰姆斯的研究表明個體的職業探究對個體的求職強度有重要的影響。個體的職業探究包括自我探究和環境探究。斯塔姆普夫等人認為自我探究就是求職者對其個人目標、價值觀、需要、興趣進行檢驗的過程。研究表明自我探究對求職強度有重要的影響。組織環境探究(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主要關注收集有關個人與組織環境相符合的環境方面信息。組織環境探究與求職強度直接相關。有研究表明年齡對求職強度有影響,一般而言,年輕工人的求職強度要比年老的員工大。
西方學者認為個體的求職強度會影響到個體的求職結果。斯奇韋博等人的研究結果發現越多的求職努力就會得到越多的、越及時的工作錄用機會,而越多、越及時的工作錄用機會又會影響到求職的結果。在職員工獲得工作機會的比率也與個人的求職強度有關。斯奇韋博等人的研究還表明求職強度與求職結果和薪酬有關,但是這一假設沒有得到驗證,而杰姆斯則通過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進行研究指出求職強度影響求職者最初的薪酬和工作滿意度。克來斯騰等人的研究表明小于40歲的求職者求職強度越大,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40歲以上的求職者則是中等強度的求職最有利于獲得工作機會。
西方學者認為個體求職強度可以通過意向指標,如:接觸雇主的數量、使用有關信息資料的數量、每星期花費在求職上的時間來測量。但現在西方學者對個體求職強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個體求職強度的因素及個體的求職強度對求職結果的影響等方面。
三、個體求職過程的研究
(一)個體求職過程的劃分。西方的求職理論認為求職可分為幾個階段,求職活動是按邏輯順序發展的。但不同的學者還是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索爾博格把個體的求職行為分為四個過程:第一、鑒別理想的職業;第二、求職計劃;第三、工作搜尋與選擇;第四、確定決策和許諾。博拉認為求職可分為兩階段即:準備階段和實際求職階段,在準備階段求職者通過各種資源(如親戚、報紙、以前的雇主等)來鑒別一些最初的工作機會,獲得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工作機會。在實際求職階段求職者進行申請和獲得有關的職位,這些職位是在準備求職階段已經確定好的。里斯把求職區分為泛求職和精求職。求職行為理論指出開始的時候求職者會進行廣泛的搜尋(識別盡可能多的工作機會),然后對已搜尋的工作機會進行分類和選擇,最后對仍然在手的工作機會收集更多具體的信息。按照里斯的說法就是發生了從泛搜尋到精搜尋的變化。這種先后順序也把它描述為漏斗式程序。其實,博拉的求職準備階段和里斯的泛搜尋階段與索爾博格求職行為的第一和第二階段比較相似,博拉的實際求職階段和里斯的精搜尋階段與索爾博格求職行為的第三和第四階段比較相似。
(二)個體求職過程中行為變化。早期西方的研究者把個體求職當成一個靜態的過程,導致他們在求職研究中沒有對求職者的求職行為在求職過程中的變化進行研究,即使是有跡象表明求職行為會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巴博等人認為求職者使用的資源、求職的強度、尋找信息的類型在整個的求職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巴博等人只研究了求職者的三種求職行為,即使用的求職信息來源、求職強度、尋找和獲取信息的類型的變化,而阿安在巴博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對求職者在準備和實際求職階段、工作信息來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求職強度、求職焦慮等方面求職行為的變化進行了研究。阿安的研究發現雖然個人的自尊和求職的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和結果有關系,但是它們并不能促使求職者的求職行為發生變換。求職者求職行為的變化與工作面試的數量、雇傭的狀況有關系,而求職者求職行為的變化是受求職者獲得工作錄用通知數量調節的。為了更好地研究求職者求職行為的變化,巴博等人區分出三種求職行為即資源的利用、強度、搜集信息的類型,以及三種求職模型即連續的、學習的、情緒的來解釋個人求職行為的變化。里斯把個體的求職行為分為泛求職行為和精求職行為。巴博等人的研究發現求職者在從泛求職階段轉向精求職階段時,他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求職者的求職行為在整個求職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西方的學者為了更好地研究求職者求職行為的變化,他們把求職的過程分為幾個步驟,然后每一個步驟的求職行為變化通過求職者使用的求職信息來源、求職強度、尋找和獲取信息的類型或求職者準備和實際的求職行為、工作信息來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求職強度、求職焦慮等幾個方面來反映。綜合來看,大多數學者在研究求職者求職行為的變化時都通過對求職者使用的資源、求職強度、求職過程中發現和獲得的信息等三個方面的變化來實現的。
四、影響個體求職行為的因素——個性
西方學者認為個體的經濟因素和心理因素對求職行為都有影響,而求職者的個性對求職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有西方學者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該關注其它的一些個性變量如經濟需求、責任心、個性,因為這些變量被認為是預測求職行為的重要因素。在很多研究求職的文獻中明確表明個性的差異對求職行為和結果有巨大的影響,但是只有很少的研究驗證了個體變量與求職行為之間的關系。約翰等人采用“大五”人格模型來研究個性對在職經理人員求職行為的影響,發現宜人性、神經質、開放性對經理的在職求職有顯著的影響和預測作用,責任感不能顯著地預測經理的在職求職, 外向性對經理的在職求職影響也不顯著。巴博等人認為個人自尊、求職的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和結果有關系。阿安等人認為對求職過程有顯著影響的個性變量是自尊、求職的自我效能、對求職結果的認知調節。斯奇米特等人認為自尊與自信的求職行為表現為正相關。阿安認為自尊與求職行為和結果呈正相關,其把求職者的求職行為的變化當成是求職者的自尊和求職自我效能的結果。坎福爾和福林指出求職的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呈正相關。斯切米特等人發現求職的自我效能與自信的求職行為呈正相關。阿安等人的研究表明求職的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和結果呈正相關。菲哲爾指出認知調節對個體的求職行為有重要的影響。萬博格認為對獲得工作的認知調節越高越會增加求職行為。阿安等人認為隨著認知調節和求職自信心變化的不一致,低認知調節的求職者可能會更投入實際求職行為和增加求職的強度。阿安等人通過多項回歸分析發現求職者對求職結果的認知調節與實際的求職行為和強度呈負相關。有學者認為研究求職者的個性與求職者選擇求職行為的類型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求職效力的影響(如花費的時間和發現職位的質量)也是很重要的。除此以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情緒對求職行為的影響。依拜和布奇發現在情緒上接受失業的職員能夠比那些在情緒上沒有接受失業的職員找到經濟上和心理上更多回報的新工作。斯塔泊夫等人開發了一個職業探尋調查表,其中包括了一個測量求職壓力的量表。
五、西方對個體求職行為研究的發展趨勢
總之,個體求職行為已成為西方學者越來越重視的一個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對個體求職行為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一)從原來主要關注對失業人員的求職行為進行研究,逐漸發展為越來越關注對在職人員的求職行為研究,關注失業人員和在職人員求職行為的異同。(二)西方學者越來越關注對未就業人員的求職行為與雇用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而對在職人員則比較關注求職行為與離職之間的關系研究。(三)西方學者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個性對求職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他們認為求職者的個性對求職強度和求職行為的變化及求職的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四)以前西方學者對個體的求職行為進行研究是分別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經濟學的理論,現在西方的學者認為應該把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理論結合起來對個體的求職行為進行研究。我國對個體的求職行為研究還比較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大學生發表論文須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是由中國國家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負責出版的人文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由1930年創刊的《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發展而來,已有近80年的發展歷史。今天的《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為雙月刊,逢單月6日出版,128頁,大16開本,向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