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業是一種勞動方式,是一種需要創業者運營、組織、運用服務、技術、器物作業的思考、推理和判斷的行為。文章發表在《呂梁學院學報》上,是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校創業,創業教育計劃
根據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的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
一、創業計劃大賽在高校的開展情況
1.創業計劃大賽的由來及在我國的發展
“創業計劃”又稱“商業計劃”(BusinessPlan),是科技和風險投資浪潮興起的產物,是指一無所有的創業者就某一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服務或技術向風險投資家游說取得風險投資的投資可行性報告書。創業計劃大賽在美國高校中由來已久,它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或服務,并圍繞這一產品或服務制訂一份符合市場規律、可以實際運行的商業計劃。1983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創辦后,迅速風靡全世界,“全球創業計劃競賽聯盟”應運而生。
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則試圖以此作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通過競賽活動的開展,確實誕生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如Yahoo、Netscape等公司。我國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始于1998年的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舉辦,每兩年一次的“創業計劃大賽”是近幾年風靡全國高校的重要賽事。
2.高校創業計劃大賽的開展情況
“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每屆均由一所高校與當地政府承辦,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和政府行為。這樣的運作機制便于活動的組織協調和強力推進,因此它得到了全國各大學的高度重視,其影響迅速擴大。最初只是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活動,現在則覆蓋了全國幾乎所有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并且在第四屆大賽,臺灣也派隊參賽,香港、澳門的大學前來觀摩;第五屆大賽,香港9所高校、臺灣5所高校、澳門1所高校參賽。
3.創業計劃大賽取得的效果
“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績。從企業對參賽項目的投資看,第一屆大賽開創了學生創業先河,并孕育了視美樂、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第二屆大賽開始了技術、資本和市場的結合。第三屆大賽吸引風險投資10.4萬元,簽訂合同的項目6件,簽約金額4640萬元。
二、以創業計劃大賽為基礎發展高校創業教育
1.創業計劃大賽對發展創業教育的作用
參加創業比賽,從項目的選取、市場調研、項目開發以及推廣形成計劃書等一系列活動一般歷時3個月到10個月(一般學校的比賽用時3個月,而全國比賽通常為10個月),這是進行創業教育的主要時間。根據目前我國創業計劃大賽的發展情況,通過各方面的完善,可以形成中國獨特的以比賽為基礎的創業教育模式,來滿足創業教育的特點及較好地解決目前我國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這樣做有以下作用:
一是開展以比賽為基礎進行創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可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教育模式的選取應該以教育的特點為指導,而當前我國采用與傳統教育類似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創業教育的特點。根據目前我國創業計劃大賽的影響力,以創業計劃大賽為基礎能迅速形成創業教育的體系。而且比賽本身能激發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以比賽為基礎的教育即形成了以參賽團隊為學習單位的培養模式和創業計劃大賽本身的體驗式教學,能很好地滿足創業教育注重實踐和綜合性的特點。
二是完善的比賽評審能為創業教育提供明確的創業目標和評價指標。創業計劃大賽的評審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業教育的要求。而各個學校在比賽中的成績也反映了該學校創業教育的優劣。評審對參賽項目中項目的選取能力、市場調研及項目開發中反應的創業知識、對參賽團隊綜合表現的考察都能映射到創業教育的內容上來。學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明確地以創業計劃大賽的要求為目標。整個創業計劃大賽的評選體系也就逐漸發展成為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
2.當前我國創業計劃大賽存在的問題
一是應試性教育使競賽功利化。當前,應試教育在高校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對包括創業計劃競賽在內的各類賽事的滲透就是功利化傾向。此項競賽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實力與水平,這更像是一項事關學校科研能力高低的奧林匹克競賽。而主管部門對大學的評估指標體系中也包含有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及其獲獎情況。因此,各個大學都十分重視,由校長親自帶隊參加比賽。為了鼓勵學生參加競賽,學校對參賽學生都予以“保研”、獎金等刺激,這是變相的應試教育。
二是精英化及理想化的競賽。很多高校的創業計劃大賽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只有極少數人能參加。創業計劃大賽已經逐漸演變成精英化教育。同時由于很多學生不了解創業、不了解社會,往往只是依書本知識閉門造車。計劃書遠離實際,其中財務分析理想化是最明顯的。大多數創業計劃程序化、模式化,動輒就要百萬千萬的注冊資金,所有的項目都能在兩三年內有回報,回報率都高達30%~40%。
3.完善創業計劃大賽,實現創業教育的發展
要使創業計劃大賽發揮其對于創業教育的作用,必須完善和發展創業計劃大賽。
一是要完善評選體系與評審標準。(1)根據創業教育的內容即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創業能力以及創業教育特點來確定評選指標。(2)增加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考察。學生自己開發的項目應該給予加分,避免使比賽成為各個高校研發能力的較量或者專利的比拼。(3)應鼓勵服務項目,強調項目的可行性。促使參賽項目能盡可能多地獲得風險投資。
二是要在比賽的各個環節吸引更多的企業關注和企業與比賽的互動。利用好企業界人士作為高水平的師資力量,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的創業以及激發其真正的創業意識,而不僅僅停留在參加創業計劃比賽上。同時參考企業界的要求不斷完善創業計劃大賽和創業教育。
職業教育期刊發表:《呂梁學院學報》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曾用刊名:呂梁學刊;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