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做好交通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政策、法規和規劃。
關鍵詞:交通工程 前期工作 方法
引言
交通工程前期需要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階段的文件編制,而且需經諸多部門的審核批準,處理好路線跨越的公路、鐵路、水利、航道、林業、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通訊等部門和沿線各級地方政府的關系,為開工建設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前期工作不僅對工程造價影響突出,而且還密切關系到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尤其在交通工程前期征地拆遷階段還直接關系到當地的民生民情,為此,前期工作已經成為制約交通工程項目進展的主要瓶頸,如何做好交通前期工作,既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開展、控制工程質量和成本,又切實維護沿線群眾利益,是交通建設管理者面臨的一大新課題。
1 工程前期工作的三個重點
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按基建程序分,一般包括: 預可行性報告(項目建議書)、工程可行性報告、核準、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建設準備等階段。
重點一:成立項目籌建處或項目公司、代建指揮部。
重點二:編制評估報告,取得批復文件。項目決策階段,要遵循“十·八”原則,即編制好十個專項評估報告,與八個評估審核單位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其中土地預審、環境評估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項目通過省發改委核準立項的必要條件。
重點三:施工前的征地拆遷工作。它是工程建設的先行官,也是控制工程工期和成本的關鍵所在,同時也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確保工程順利推進的前提和保障。
2 工程前期工作的四大難點
目前交通基礎設施正值“基本適應”到“適度超前”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的重要歷史階段,建設任務尤為繁重,而前期工作日益成為項目建設推進的首要難題。
難點一:土地預審難。《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規定,核準或者批準建設項目前,應當依照規定完成預審,未經預審或者預審未通過的,不得批準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不得辦理供地手續。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當包含土地利用的章節,內容包括規劃選址情況、用地總規模和用地類型、補充耕地資金落實情況等。土地預審是項目核準的重要環節,沒有預審意見或預審未通過的,不得核準或批準建設項目。土地預審前必須由有資質單位編制土地規劃調整方案并報土地管理部門批準,待土地規劃調整方案批復后才能辦理土地預審。
難點二:耕地占補平衡難。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的緊急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開發墾造耕地項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一是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管理,切實提高補充耕地質量。二是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掛鉤制度,實行占用耕地的建設用地項目與補充耕地的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掛鉤制度。三是規范跨市易地補充耕地工作,按照“先補后占”的要求,用于易地補充耕地的項目必須完成建設并經市國土部門組織驗收和省國土部門復核確認。土地整理折抵指標、建設用地復耕指標的跨市調劑,需經省國土部門批準。
難點三:基本農田補劃補建難。《浙江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占用。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批準立項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占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征用土地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國務院批準。同時,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占用稅、耕地開墾費等有關稅費。
難點四:征地拆遷安置難。征地標準和補償安置方案直接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如何平衡工程造價和維護老百姓利益是工作難點。在初勘、初測、詳勘、定測階段線路走向范圍內搶建搶種情況嚴重,補償政策調整、補償要求苛刻,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借機提高要價,都給前期工作增加了難度。此外,高速公路是線形工程,造成當地群眾出行不便,沿線村鎮對高速公路部分存在抵觸情緒,項目沿線政府和單位對路基方案、通道凈高、“三改”方案、農居安置、補償方案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標準的要求,這也給征地拆遷工作和安置工作帶來了難度。
3 前期工作的五種方法
在錢江三橋、杭州繞城高速公路東線、杭千高速公路、江東大橋、杭長高速杭州段工程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在對前幾年完成的建設項目進行總結分析,針對目前土地形勢更加嚴峻,土地政策更加緊縮,但基本建設的步伐又不能放松的大環境,項目前期工作只有更加注重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做好前期征遷這項集法律、政策、經濟、時效為一體的綜合性工作。
方法一: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盡可能地核減用地規模。
遵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項目可行性方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修改,盡可能地核減少用地規模。在杭長高速公路(杭州段)的初步設計評審會前,指揮部與項目沿線的鄉鎮進行了現場踏勘和設計交底,認真聽取了地方對項目用地及其它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其中關于余杭境內7公里高架下面的土地利用是主要問題。以往高架下面的土地基本是項目管理單位一圍了事,杭長高速公路余杭境內的高架橋不僅貫穿了余杭三個鄉鎮,而且地方道路已有規劃,將兩路并一路的方案肯定是最佳選擇,但這涉及項目公司、土地權屬和高架橋樁基形式設計變更、工程造價提高等一系列問題,最終經與會專家從節約集約用地的角度對方案再三斟酌和論證,同意讓設計部門進行方案優化,以達到對土地的最大利用。
方法二:健全建設用地標準體系,優化工程建設用地標準。
在滿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重新審改現有各類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杭長高速公路從建設項目設計、施工和建設用地審批都嚴格執行國家用地標準,采取了先進節地技術、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橋隧比例等措施,降低高速公路基礎設施工程用地和取棄土用地標準,最終項目主線工程用地指標為7.0383hm2/km,低于《公路建設項目用地指標》文件確定的平原微丘地區公路建設項目用地7.7466hm2/km指標。
方法三:熟練運用土地法律法規,規范有序破解征遷難點。
高速公路從方案比選到項目實施往往要經歷幾年的時間,其間國家政策的變化、土地地域的差異、土地現狀的改變、地方經濟的發展等等都要求我們要合法、合理、合情處理前期征遷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我們在做好土地復墾、占補平衡、農保外移等工作的同時,更應該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房屋拆遷、三線遷移、改路改河等涉及地方切身利益的具體工作中,只有切實做好了每一個環節工作,取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徹底解決征遷工作的“瓶頸”問題。杭千高速公路杭州段的路基大部分為軟基處理且結構物設置密集,結構物施工時的二次開挖對軟基處理非常不利,最終通過改建遷建方式,取消了27個結構物,減少了工程造價,確保了軟基處理的時間和工程質量,也徹底解決了結構物設置引起的通道內積水、超紅線用地、管涵標高誤差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