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所謂“擴權強縣”,是指數年前就開始在浙江等地實施的一種政府財政體制改革,這一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擴大縣一級政府的相關權力,以使縣一級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從而為實現縣一級政府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職能奠定基礎。文章發表在《東方教育》上,是畢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強縣擴權,中部地區,縣域經濟
聯系其他省市的經驗,專家稱“擴權強縣”改革具有非凡的體制突破意義。其核心含義在于,在現行行政層次結構下,權力直接下放到縣一級,有助于減少管理層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帶動縣域經濟“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浙江實行“省管縣”的財政體制,縣財政直接歸省財政管轄。同時,縣里主要領導均由省直接任命。在財權和人事權方面實際上接近于“省管縣”行政體制。“強縣擴權”使浙江省各縣直接掌握了行政大權和經濟大權,極大地推動了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近三年來浙江省一直占據著全國百強縣近1/3的席位,擁有著4000多個專業市場、逾5000億元的年成交額,創造了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20年排名全國各省區之首的記錄。浙江省武義縣在上世紀90年代還戴著“貧困帽”,繼2003年首次實現工業產值突破100億元后,2005年又創下新的高峰,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2億元,增速為26,10年間武義縣財政總收入增長了近8倍,武義縣迅速發展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強縣擴權的體制改革。
全國多個省份效仿和學習浙江省的經驗和做法,其中包括中部地區的湖北省和河南省。自2003年6月起,湖北省決定對大冶、漢川、宜都、京山、恩施等20個縣市“擴權”,以前市州一級掌握的大部分經濟管理權限和社會管理權限下放,即“省管縣”。
“擴權”涉及20多個政府部門,包括計劃、商務、國土、交通、建設、稅務等,幾乎涵蓋了經濟管理權限的所有領域。把多達239項的審批、審核權限,從地市下放給縣,實行信息、項目、資金從省直達到縣。湖北省擴權強縣有力地促進了湖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
2004年5月22日,河南省政府出臺的《擴大部分縣(市)管理權限的意見》賦予鞏義、固始等5縣(市)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擴大了偃師等30個縣(市)部分經濟管理權限。到了2005年5月,經過一年的發展,河南省所有擴權的縣(市)社會和經濟都有所發展,尤其是5個享受省轄市權限的縣(市),發展得更快。
據統計,2004年河南省5個省直管縣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總體上比一般縣市要快,省直管縣GDP增長按現價計算增長27.9%,略高于一般縣市的增長,人均GDP水平也高于一般縣市,經濟結構二三產業比重也比一般縣市高,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比如,非農業人口高于一般縣市增長比例;省直管縣市財政收入2004年增長37.4%,比一般縣市高了大約兩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一般縣市高了0.1個百分點,人均財政收入的水平也比其他縣(市)高。
強縣擴權的發展趨勢
從發展趨勢來看,強縣擴權的最終發展目標是取消地級市。地級市是我國現存的行政管理體系中的一環,即省-市-地級市-縣-鄉鎮。地級市原本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希望通過地級市促進我國縣域的發展,提高城鎮化的水平,但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發展,地級市現已成為縣域發展的阻礙,因為市場經濟講究獨立自主發展,而地級市對所管轄的縣管得過多,統得過死,限制了縣域的發展。
這被概括為三大“漏斗效應”:一是“財政漏斗”,由于一些地級市本身城區的經濟體量較小,靠自身財力不足以每年拿出幾個億的資金維持地級市運轉,只能靠行政手段對下“抽血”、對上截留,地級市成了對縣的“抽水機”,而且地級市為了中心城市的發展,往往截留所轄縣的資金,一些大項目也安排在市區,從而使城鄉差距越來越大;二是“權力漏斗”,爭權和爭利益的事情不斷在一些地級市和縣級市之間發生,在市的全方位領導下,縣的自主權受限很多;三是“效率漏斗”。
在市管縣的體制下,地級市這一級形式主義、文牘主義已經到了相當泛濫的地步,管理層次過多,審批過多,成本高,效率低下。由于以上原因,我國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進行省直管縣的試點工作,這是對近幾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進行強縣擴權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種積極回應。
隨著強縣擴權的發展,地級市的許多行政和經濟管理權限下放給下屬的縣域,“擴權”縣市漸漸和地級市平起平坐,地級市逐漸回歸為本來意義上的次中心城市,取消地級市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從強縣擴權到取消地級市,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現存的地級市的權力和利益格局,會遇到地級市的巨大阻力。
對我國中部地區來講,強縣擴權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中部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六省目前有縣或縣級行政管理區499個,人口規模56.8萬人,占全國縣域人口的30.9,縣域地區生產總值29.4億元,占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的22.7,位列全國第二。
中部地區的經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縣域經濟不像西部那么薄弱,有些縣市發展較好,有推行強縣擴權的基礎,并且湖北、河南等省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進行省直管縣的試點工作,中部地區應抓住這一機遇,大力推進強縣擴權,以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促使中部崛起早日實現。
畢業職稱論文網推薦:《東方教育》是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主管、江蘇廣播電視報主辦的一份面向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育科研院所、各類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及其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專業教師的綜合性教育教學類學術理論期刊。國際標準刊號: 國內統一刊號:CN 32–0034, 郵發代號:27-4。
參考文獻:
1.傅白水.強縣擴權的浙江經驗[J].南風窗,2005(3)
2.楊凌,湯傳稷.強縣擴權,嬗變并“磨合”著.河南日報,200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