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中國郵政投稿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大數據技術在郵政企業的應用,介紹了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促進行業的共同發展。第二篇論文介紹了郵政警郵平臺建設與系統研究,未解決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提出了“車駕管”的便捷服務,警郵平臺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在郵政企業的應用》
摘要:大數據技術已經列入國家發展行動綱要,成為國家企事業之所必須。本文探討了大數據技術在郵政企業的應用,期望與同行業探討,促進行業共同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郵政;應用探討
1引言
2015年8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發〔2015〕50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運用大數據的技術和工具,為我國各項產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對于郵政系統,大數據綱要的發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2大數據基本概念及特點
國際數據公司(IDC)認為,大數據是指為了更經濟更有效地從高頻率、大容量、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架構和技術,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大數據具有以下特點:(1)容量(Volume):數據的大小決定所考慮的數據的價值的和潛在的信息;(2)種類(Variety):數據類型的多樣性;(3)速度(Velocity):指獲得數據的速度;(4)可變性(Variability):妨礙了處理和有效地管理數據的過程;(5)真實性(Veracity):數據的質量;(6)復雜性(Complexity):數據量非常巨大,來源渠道廣。研究和開發大數據的意義在于這些數據通過專業的數據處理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顯在價值。因此大數據也具有時效性和使用價值的屬性。
3大數據處理關鍵技術
大數據技術,就是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一般包括:大數據采集與預處理、大數據存儲與管理、大數據分析、挖掘、展現和應用。大數據采集一般分為大數據智能感知層和基礎支撐層。大數據預處理技術主要完成對已接收數據的辨析、抽取、清洗等操作。大數據存儲與管理要用存儲器把采集到的數據存儲起來,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進行管理和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主要用于改進已有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技術。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在我國,大數據將重點應用于以下三大領域:智能商業、政府決策、公共服務。在大數據技術中,其中三個重要關鍵技術問題,應該引起業界的足夠重視。
(1)如何探索大數據復雜性、非確定性特征與大數據的系統建模。依照大數據的個體復雜性和隨機性所帶來的挑戰將促使大數據數學結構的形成,長期而言是這樣的。從短期而言,學術界鼓勵發展一般性的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之間的轉化原則,以支持大數據的交叉應用;
(2)數據異構性與決策異構性的對應關系對大數據管理決策的影響。在大數據環境下,管理決策面臨著兩個“異構性”——“數據異構性”和“決策異構性”。管理決策又是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傳統的管理決定模式取決于對業務知識的學習和日益積累的實踐經驗。大數據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決策結構的模式;
(3)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處理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問題。大數據中,結構化數據只占15%左右,其余的85%都是非結構化的數據。大數據的不確定性表現在高維、多變和強隨機性等方面。由于大數據所具有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特點,“智能知識”的尋求反映了大數據研究的核心價值所在。
4大數據技術在郵政企業中的應用
4.1郵政企業數據的種類、采集的渠道和方法
郵政企業采集的數據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類別:(1)量收數據,包括收入、業務量、利潤等;(2)用戶數據,用戶用郵的基本信息,包括地址、姓名、聯系方式等;(3)運營數據,包括單位的財務數據、房屋車輛設備信息、人員相關數據等。郵政企業數據采集的渠道和方法主要有四種:(1)終端采集:通過營業網點、投遞員、社會加盟機構、服務站等實物終端采集信息;(2)網絡采集:通過網站、電子郵政渠道、11185客服中心等,采用注冊、登錄、瀏覽、呼入呼出等行為采集有關數據信息;(3)消費采集:通過客戶消費行為,如存款匯款、報刊征訂、寄送郵件等獲取相關信息;(4)第三方采集:與合作伙伴進行置換(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政府部門、媒體的資源),取得數據信息。
4.2大數據分析四個階段
采集和獲取了各種郵政信息之后,就要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了。大數據分析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描述性分析——發生了什么。該階段主要通過提取整合相關的業務數據,采用描述性分析,說明業務發展的具體情況。這一階段任務非常重要。第二階段是診斷性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通過企業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診斷企業發展業務進行定性分析,是好是壞。第三階段為預測性分析——將會發生什么。對未來某一階段業務的發展情況進行預測。第四階段為規范性分析——怎樣讓它發生或者不發生。對前三個階段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再進行挖掘,尋求自動化解決方案。隨著數據量和分析技術的不斷增長和提升,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應用數據價值,進入以預測性分析為主的大數據分析階段,為業務發展提升更大的數據價值。
4.3郵政系統大數據庫的應用
應用一:提供決策支持。對企業經營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入全面的分析,為企業提供經營決策支持。應用二:提供服務支撐。從大數據角度進行分析,探索改善服務客戶的能力,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依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向客戶提出郵件服務時限的承諾。應用三:加快流程優化。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對網絡資源的配備、使用、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和管理。實現對郵政運輸網絡運營的在線實時分析,實現資源精細化投放。
5結語
2017年末中國郵政大數據平臺、ERP、CRM、新一代寄遞業務平臺都將投入使用,這為大數據的匯集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準備。對于郵政系統,大數據的應用、開拓工作才剛剛開始,還需要大量的工作,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大數據時代,郵政企業的倡議要從“業務驅動型”向“數據驅動型”轉變,有效組織、整合、利用數據資產并用于企業的各項決策及倡議,是郵政企業發展的倡議方向。
參考文獻
[1]胡曉菁,宋峰.大數據分析在中國郵政的應用[J].中國郵政,2017(08).
[2]陸一鳴.淺析大數據在郵政企業的應用[J].郵政研究,2014,30(03).
[3]張帆.數據引領助力郵政新發展[J].中國郵政,2017(08).
[4]徐曉昭.大數據技術在郵政企業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5,14(12):17-19.
作者:錢智君
《郵政警郵平臺建設與系統研究》
【摘要】近年來,在黨中央提出解決“供給側”改革的號召下,為解決武漢交通管理局車管所窗口“供給側”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武漢市郵政分公司聯合武漢交管局,提出“車駕管”(車輛管理、駕照管理等)郵政“便民服務站”設想,將交管窗口延伸到郵局網點,在郵政窗口為市民提供便捷的“車駕管”服務。基于此,警郵平臺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發展意義。
【關鍵詞】警郵;平臺;建設;系統
1引言
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的建設是武漢郵政積極參與武漢智慧城市建設,按照“為政府解憂、為企業增效”的思路,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提出車駕管的設想,實現車駕管功能業務的服務延伸發展,不僅為郵政的綜合業務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探索出了一條富有警郵合作特點、城市特點、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需求的新路徑。
2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的建設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截至2016年底,武漢市汽車保有量達231萬輛,機動車數量的大幅增加給交管部門帶來巨大的管理與服務壓力。近年來,武漢市警郵雙方根據城市發展實際,大膽實踐車駕管服務新模式,積極探索出一條富有警郵合作特色、城市特點、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需求的新途徑,于是警郵平臺的建設由此而生。
3警郵平臺的建設內容及現狀
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系統主要研究內容為郵政企業與交管政務部門業務合作模式的研究與實現。由于郵政系統與交管部門之間尚未構建業務通訊接口,而交管部門使用的業務系統是公安部全國統版開發使用的系統,對該系統的改造開發需逐級上報申請,被動等待不符合日益突出的現實矛盾。在細致的摸索與嘗試后,通過技術創新,開發了一套信息對接機制,該機制是系統核心關鍵,實現了在沒有對外接口情況下政府信息系統如何對接郵政系統。在此機制基礎上項目逐步疊加交管業務,實現交管業務的實時對接,為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的實施落地做出了根本保證。
3.1主要技術架構
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系統在總體技術架構上采取B/S架構,在郵政窗口處理車主服務請求時,營業網點操作員通過瀏覽器向綜合網服務器發出請求,服務器對瀏覽器的請求進行處理,對請求的數據加工和封裝,通過信息對接機制同步到交管系統,交管系統部署預定義的處理程序,接受請求并處理,處理完后將結果返回郵政綜合網服務器,綜合網服務器根據結果動態生成網頁、將結果返回到網點操作員瀏覽器。
3.2主要創新點
武漢郵政警郵平臺的綜合管理系統在技術上實現了企業級業務代理的新方式,將交通管理業務處理系統安全移植到了郵政業務處理系統,實現了企業級的業務融合;系統涉及財政、交管、郵政等多個企事業,在技術上很好的解決了其間的數據交換和業務交互,為今后郵政代辦其他企事業單位業務樹立了典型。
3.2.1業務邏輯創新在郵政營業前臺業務受理上進行了革新,引入三合一(身份證讀取、客戶現場拍照、客戶資料高拍存檔)等電子設備輔助業務處理,提高了業務辦理的效率和可靠性。業務處理全程電子化處理邏輯創新,從前臺業務受理到封發、到后臺接受審核、制證最后將證件寄達客戶全程電子化處理,全流程處理高效快捷。
3.2.2數據交換技術創新在征得交管部門同意前提下,創新構建信息對接機制,實現了企業級業務代理的新方式。可形像的稱之為“系統鏡像”技術,該機制主要由交管鏡像處理服務器和郵政鏡像傳輸服務器構成。鏡像傳輸服務器對鏡像自動包裝與拆包;鏡像處理服務器負責捕捉鏡像、并根據郵政鏡像請求傳輸給WEB服務器,WEB服務器處理后將請求進一步提交鏡像傳輸服務器,鏡像傳輸服務器將內容提交鏡像處理服務器,鏡像處理服務器完成模擬動作后返回處理結果,鏡像服務器接受并對系統結果拆包,返回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再呈現鏡像頁面到郵政網點,系統鏡像技術對郵政柜臺是透明的,業務操作員感覺不到鏡像技術的存在,仿佛和交管服務器一樣在訪問交管綜合服務平臺處理業務。如圖1所示。
4平臺建設的成果與經濟效益
4.1直接經濟效益
該系統于2016年正式運營以來,全市有140個郵政網點可以辦理警郵業務,截止16年底,平臺共受理業務近35萬筆,2017年度(截止6月)仍按照每月3%的增幅遞增。此平臺業務的發展,為武漢郵政企業擴寬了業務和收入來源,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4.2社會效益
自平臺業務開展以來,大大提升了便民服務效率,同時分流車管所窗口人流,特別是機動車抵解押業務分流量達到90%,極大的緩解了窗口排隊現象,為人民辦了實事,受到了廣大駕駛員和車主的稱贊;該平臺是一項便民利民惠民的新舉措,讓辦事群眾在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的3~5公里半徑能辦理車管業務成為了現實。
5結語
警郵平臺的建立,雖有效緩解了交管部門的痛點、難點、熱點問題,也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APP的迅猛發展,警郵平臺的建立仍存在互聯網+融合不夠、移動APP新業務對接不夠全面、深入,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和體驗需求,警郵合作平臺的建設尚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入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為民.郵政業務與管理.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浦?。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吳江,李志更.電子商務與服務型政府建設.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
[4]武漢郵政.信息技術支持中心.2014版“警郵平臺-車駕管業務”系統詳解,2015.
[5]邢偉.郵政行業實施2000版ISO9001標準指南.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作者:張雯琴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推薦閱讀:《集郵博覽》(月刊)是由中國郵政文史中心主辦。是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主管、中國郵政文史中心主辦出版的集郵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