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雖然有政治上的后發優勢,有現成的發展模式可供參考,但想全盤照搬,通過一次民主化實現民主是不可能的。中國人常說“欲速則不達”,“摸著石頭過河”,以此形容發展中國家民主建設需要漸進式的改革、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文章發表:《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發揮綜合性理工院校特點,開展政治、經濟、哲學、法學、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反映高教改革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一“選舉”界定民主不科學
現代民主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選舉作為民主最重要的形式與保障。選舉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它可以用來對非民主國家進行排除性的判斷,選舉作用于政治生活,但絕不能過分夸大選舉的作用,僅僅以選舉界定民主也是不科學的。選舉只是民主的一個要素,需要民主的其他內容作保障。
首先,我們可以說“沒有選舉就不是民主”,而不能說“只要有選舉就是民主”。選舉只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西方國家習慣以“選舉”為標準擊破各種非民主的詭辯。卻忽略了有些獨裁體制也有選舉,獨裁者甚至利用選舉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這樣看來以選舉判斷民主與非民主也不是一定行之有效的。
其次,選舉只是民主的一個要素。民主要想運行良好,不僅僅依賴于選舉,選舉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是民主制度良好運行的條件和保障。不同于西方,中國自古講求系統論,習慣從整體出發、從系統優化的角度思考問題。選舉作為民主的單個要素在民主系統中的確發揮著作用,然而系統有優化的趨勢,各個要素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整體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同時選舉作為民主的一個要素也只有在民主系統中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除選舉之外,法律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新聞輿論監督等也是民主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沒有它們作保障,選舉也就不可能確保公平。即便做到公平選舉,選舉產生的權力也不一定能起到推動民主的作用。形式上的選舉存在不公平之處,需要民主的其他內容加以保障。民主的實現更是各個要素相互配合趨向系統優化的過程。而民主的真正實質并非選舉而是公民的政治參與,選舉只能說是選民用來參與國家管理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公民參與政治是現代社會不可阻擋的政治趨勢,中國的民主建設要批判性看待選舉的作用,重視公民的政治參與,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基礎上拓寬參與渠道。
二、真正的民主是形式與價值相結合的民主
西方現代民主強調形式、重視選舉。然而冰島人投票選出了哈爾德政府,致使國家破產。希臘民選政府花錢無度,搞民粹主義也導致了國家的破產。對形式的過分強調使得人民是否能真正當家作主顯得不那么重要。盧梭在兩百年前對這種形式民主做出過這樣的評述:“英國人民自認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4]
熊彼特認為民主“本身不是目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民主的形式和目的常常是混雜在一起的。民主可以看作是一種做出決策的方式,是一種“政治方法”,但它同時也具有目的性。投票選舉是一種民主形式,同時也是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重要體現。從體現公民自由權利這一點看,選舉本身已被賦予了目的性意義。達爾從價值目標角度界定民主,概括了民主的十項價值:避免暴政、基本的權利、普遍的自由、自主的決定、道德的自主、人性的培養、保護基本的個人利益、政治平等、追求和平、繁榮。[5]歸結起來,我認為真正的民主既是政治方法更是公民自由與權利的保障。
三、發展民主需要重視經濟
現代民主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經濟的自由一方面要求政治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給政治領域的自由奠定基礎。達爾指出:“當非現代化國家的專制政府致力于發展生機勃勃的資本主義的時候,他們也可能播下了導致自身毀滅的種子。”[5]可見,民主社會的轉型、民主政治的發展也要擁有與之適應的經濟條件。經濟條件越好,民主越穩定,質量越高,人們對民主的信心越強。
經濟發展與民主的關系之密切。選舉作為民主的要素之一,本身就是用政治的方式解決經濟問題。后進民主國家的轉型幾乎都是由經濟問題引發的,老牌的民主國家英法美,其民主政治的建立也都是經濟問題所致。中國的經濟問題體現在民生問題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西方只重政治權,不重民生權的誤區,更符合中國的民主建設要求。民生的改善與民主政治建設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民生的改善將會促進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則進一步保障民生長期向好。中國探索民主模式更要注重民主與經濟的關系,民主、民生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