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義務教育也在不斷延長和普及,這對一些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來說是很有好處的。本文是一篇云南教育刊物發表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發展研究。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倡議任務。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這種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有所緩解,但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對多數學者的觀點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化的解決措施為切入點,對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義務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產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闡明必須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有效措施
教育資源配置的是否合理,從個人層面而言,關系到每個孩子能否使用到良好教育資源;從國家、社會層面而言,關系到能否為國家輸送所需人才,以及社會所需要的公正;從教育事業本身而言,關系到教育事業能否健康發展。因而研究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的現狀、成因以及解決措施,對我國教育未來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義務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發展現狀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體現,教育公平不僅為每一個孩子教育水平提供保障,而且為國家提高全民素質提供了一種保證作用。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所言,更好的基礎教育、培訓和衛生保健等不僅能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會通過提高能力使其免于陷入貧困。如今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多數學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同區域間的失衡,東西部較為明顯
多數學者以教育經費的投入和支出情況為例,以此說明義務教育財力資源配置的失衡。例如:1998年西部各省區教育經費總額平均為50.76億元,東部各省區平均為157.40億元,是西部的3.1倍。同年,西部各省區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物教育事業費支出平均為429.94元、813.94元、1384.26元,而東部平均為784.28元、1126.95元、1976.17元,約為西部的1.82倍、1.38倍、1.43倍。上述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的失衡必然導致基礎教育資源的失衡。
(二)同一區域在學校之間投入的失衡
我國長期以來對于同一地區的學校之間投入存在明顯不同,名校優于普通學校。不同地區之間的學校也存在差異: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投入明顯不同,城市與鄉村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導致較少的教育資源集中在名校、發達地區。國家的這種教育資源向發達地區、名校傾斜的政策,使得政府以及社會上資助的團體、個人等向名校傾斜,從而忽視了普通學校以及技術類院校等。
(三)不同區域、同一區域的師資力量懸殊
多數學者認為長期以來,西部農村義務教育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資源的短缺。這主要表現在:教師數量少和質量低。農村音樂、自然社會、思想品德等科目的教師嚴重缺乏,這些科目的教學往往由其他專業教師擔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符合條件的教師數量較少。在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方面,西部地區小學高級職稱以上教師的比例和初中一級職稱以上教師的比例較東部地區少了12%。改變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現狀需要引進并且留住優秀教師。
二、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發展原因
針對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發展原因,學者們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對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對其原因的分析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失衡
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投入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資金也就越多。反之亦然。據統計,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十年之間,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均收入從1.5萬元左右增加到6.5萬元左右,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經濟發展速度遠遠高于貴州、甘肅等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當地政府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提供了保障。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北京等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支出水平也高于內蒙等中西部不發達的地區,從而導致教育水平同樣會出現這樣的差距。翟博的研究也同樣顯示,全國各地區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差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說明我國地區間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的絕對差異仍在拉大。如此這些均說明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導致了我國區域間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展。
(二)義務教育資源缺乏
教育經費是發展教育事業和改善辦學條件的重要物質基礎,教師則是保障學校實施優質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在20世紀中期,經濟發展不景氣,方方面面均需要國家投資。與此同時,國家財政不足以支持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而國家發展需要引進大量的人才,這需要發揮教育體系的作用,用最短的時間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面對教育資源的匱乏,不得不采取“集中優質資源,辦重點學校”,以確保國家對人才的需要。這樣,大量的教育資源逐漸向各級重點學校集中。隨著時間發展,重點學校保持了較高的教育質量、形成一定的辦學傳統,最終成為名校。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提高并沒有改變這種狀況,而是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現象。
(三)差異發展的教育政策
多數學者認為,從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實行的是一種差異發展的倡議。國家對沿海地區的發展政策,使這部分地區獲得了比西部和農村地區更優越的資源,特別是資金和教師的流動保證了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教育資源。
三、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發展對策
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是導致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促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則應該充分發揮政府在加強義務教育資源投入中的主導作用。
1.發揮政府在加強義務教育資源投入中的主導作用
1.1我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且區域經濟發展失衡是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首要原因。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國家經濟,為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供保障。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如今國家加強了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是這種投入仍然低于發達地區、城市,要加快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仍然面臨很大的難題。歸根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的關鍵是增加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總量。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1.2加強教育經費監管。合理使用資金就等于增加有效投入。政府不僅增加對義務教育投入,還要督促教育經費有效的使用,從而使得教育資金真正的用在教育上。比如設立教育資金監督委員會等。1.3政府對于基礎教育資源供給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差別對待。目前,在我國相對較弱的縣、鄉承擔了為基礎教育投入的主要責任。政府應該有針對性的對這些相對較弱的縣和鄉增加教育投入,以保障基礎教育起點、教育過程的平衡。
2.加強有關教育部門對基礎義務教育的管理
2.1合并部分學校,使得有效的基礎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一直以來,由于我國地域分布,許多農村人口分散,從而也就導致農村學校的布局多且分散。每個農村學校學生較少,且教育資源落后,我們可以根據這種情況調整學校布局,從而使得有效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相鄰學校辦學,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將幾個鄰近村子的學校合并在一起,這樣既能保證硬件設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師的質量,從而充分利用和優化現有基礎教育資源。2.2制定相關政策,優化教師的質量和增加教師的數量。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對于來任教的教師要從嚴考察,從而保障偏遠地區和薄弱學校教師水平;嚴格控制城市教師編制,可以使得超編的教師主動到偏遠學校;明確規定一些具體實施標準,新教師必須首先到薄弱學校工作具體年限方能調回重點校、城市的學校;對自愿到偏遠地區或薄弱學校任教的教師和管理者應該給予優厚的待遇,比如加薪、對他們的子女予以優待;強校與弱校進行聯合,鼓勵重點學校的教師去薄弱學校,從而提高其教學質量。2.3多元吸收基礎教育的資金。我國教育經費的來源過于單一,我們要從各個方面拓寬教育經費籌措渠道,政府建立相關機制,將社會上閑散資金通過募集的方式吸收到基礎教育資金中以及學習有益的辦學形式,尋求效益最優化,從而彌補政府教育資源的不足。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以及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義務教育事業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發展的差異性仍然很突出。義務教育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由此可見,我國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相關期刊推薦:《云南教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云南教育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云南教育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云南教育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