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Abstract: To solv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road masses of peasants and countrysid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Xiang Minsheng project, is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water conservancy work specific reflect.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rural area is stable and the health of farmers, is the future work in rural areas an important long-term task.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in rural areas, explore in practice how to build rural area drinking water project of long-term safety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drinking water safety
摘 要: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農村廣大農民群眾迫切需要的一項民生水利工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水利工作中的具體體現。農村地區飲水安全事關農村地區穩定和農民身體健康,是今后農村地區工作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為保障農村地區飲水安全,本文結合農村地區工作實際,探討在實踐中如何建立農村地區飲水工程安全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村地區 飲水安全
農村地區飲水安全事關農村地區穩定和農民身體健康,是今后農村地區工作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為保障農村地區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設好、管理好飲水安全工程是我們水利工作者的責任,筆者結合農村地區工作實際,探討在實踐中如何建立農村地區飲水安全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TU99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科學論證,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工程規劃
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設計工程項目。工程設計要嚴格按照縣域環境下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規劃,并且根據農村供水發展的特點,重點解決水源嚴重污染和局部地區飲用水困難等問題,尤其是統籌解決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并優先考慮貧困地區和貧困村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農村供水工程面廣量大,單個工程規模小,管理難度大,相當一部分農村供水工程產權不清,管理機構不健全,不少鄉村飲水工程只有一、兩個人管理,而且絕大多數是沒有經過培訓的農民,素質較低。加上廣大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承受能力差,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水價不合理,水費征收率低,喝“福利水”、“大鍋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一些地區行政領導干預多,人為降低或減免水費,致使供水工程水費收繳存在一定困難。加上地方財政困難,沒有資金補助,該維修的工程不能維修,該更換設備的不能更換,不少工程甚至連正常的運行經費也無法保證,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目前多數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處于虧損經營狀態,達不到良性運行的要求。建后管理工作歷來是水利上的薄弱環節。據統計,到2008年全國已建成農村飲水工程48萬處,供水工程中有大量的管網、水泵、電器和水處理設備。這些設施都要進行經常維護和修理,必須有足夠的經費和專業人員及時給予服務,才能保證飲水工程良性運行。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飲水工程水價達不到成本價,地方物價部門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批準的水價普遍低于供水成本。
要管好用好這些工程,使其長期發揮效益,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加強工程建后管理,主要包括明晰工程所有權、確定管理責任、建立管理制度,落實成本水價等內容。對行業管理部門來說,主要應抓好四項工作:第一,要提高認識,真正樹立“三分建,七分管”和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的思想,把工程建后管理作為一項大事來抓;第二,要在總結過去工程建后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盡快制定《農村供水管理條例》,以指導和規范管理行為;第三,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具體的加強建后管理工作辦法,不斷創造新的工作經驗;第四,是要加強業務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以適應管理工作不斷發展的需要。供水單位資質管理是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供水單位實施資質管理是供水行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供水單位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和確保供水安全的重要手段。水利部已經頒布了《村鎮供水站定崗標準》和《村鎮供水單位資質標準》。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利行業協會要盡快在全國推行。
二、積極探索建設和管理新體制
在工程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現有的飲水工程的作用,積極發展規模供水,努力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在制定供水運行管理體制、水價方案、水源地的保護和水質檢測體系等,要對飲水不安全的村落,要逐戶登記建卡造冊,嚴把設備材料質量關,施工隊伍選擇關,工程質量監督驗收關,確保每一處工程都達到質量優良。
在建設資金的籌集上,要積極推進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吸引社會投資,推行股份制、引進外資等方式,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導向、群眾投入為重點、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體制,“誰投入,誰受益”。讓農民真正地體會到工程是為民所需、為民所建、為民所用。這樣不僅緩解了工程建設資金的供需矛盾,而且較好的解決了供水工程的產權、經營權問題,為工程的良性運行奠定了基礎。每處工程都要有水利技術人員嚴把技術關、質量關,力求當年投資、當年施工、當年受益。
要加強資金監管,嚴格實行資金報賬制和大宗材料設備集中統一采購制。鼓勵、支持組建農民用水戶基金組織和協會,農民用水戶協會在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資金的使用和水價核定、水費計收、水費使用等方面行駛監督權利,參與資金的管理使用,并依法維護用水戶的合法利益。在飲水工程的運行管理上,在認真總結過去解決飲水困難工作中的經驗,查找運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可以采用以下的管理模式:
2.1建立權責明晰、靈活有效的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根據當地自然、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因地制宜,遠近結合,合理確定工程方案。合理選擇引水工程的類型、規模及供水方式,既要考慮現實的可行性,也要兼顧長遠發展的需要。
針對農村地區安全飲用水工程管理,適時成立并健全了內部的規章制度,規范各種管理行為,在確保安全生產和正常供水的基礎上,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并接受政府相關部門和群眾自治組織的監督檢查,自覺接受用水戶和社會的監督、質詢和評議,以形成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
2.2合理確定水價,按成本收費。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水價核定要以保證工程良性運營為目的,按照“保本微利、公平負擔”的原則,充分考慮用水戶的承受能力,根據各地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落實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明確水價和水費的征收辦法及相應的服務體系。由當地物價局按照飲水工程供水成本科學統一核定。收取的水費,由供水公司統一管理,建立了專項資金賬戶,公司按一定比例設立“農村地區飲水工程”維修基金,管理人員工資應該納入公司統一預算。
2.3加強水源保護,嚴格水質檢測。水是生命之源,飲水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水源保護與水質凈化相結合,防治并重。按照我國居民飲水相關標準要求,劃定水源保護區,加強水源地周邊環境的保護,防止污染,防止超采地下水造成飲用水源水量不足,更要防止混采不良含水層的水,造成飲用水中有害物質超標。并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水凈化措施,向農民提供水質達標的飲用水。因此,在水源管護上,要注意和環保、質監部門的密切合作,對群眾負責,建立預警應急預案,并形成長效監督機制。
2.4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普及安全飲水的意義、政策、目標和任務,切實提高居民對飲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尤其是在水源的保護上,要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水源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通過廣播、報刊、電視等多種宣傳途徑,要讓群眾能夠理解水利工程的意義,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提倡節約用水。
2.5 加強管理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涉及水、電、機械、工程技術的各個方面的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因此針對基層技術管理人員的業務知識片面、業務技能單一的情況,需要專業部門定期對農村水利設施的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保證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到位。
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為民的高度,充分認識保障農村地區飲水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切實解決農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
三、結束語
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問題,事關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制約著縣域經濟下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了改善農村地區飲水難的現狀,各部門要實地考察當地水資源污染情況,居民飲用水質的安全現狀和與之相關的潛在問題。在全面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切實解決好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把這項民生工程建好,需要我們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昆鵬. 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淺析[J]. 水利發展研究.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