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以人為本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以人為本是前提、是價值目標,也是必然選擇;以人為本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它不僅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統一性,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本文的研究工作對于探討以人為本對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價值目標
引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發展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為我們繼續推進改革、謀劃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是一種注重人人平等、尊重人權、尊重個人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是一種注重民主、協商和服務的現代執政方式;是一種具有融合凝聚功能的共同價值觀。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本文擬對以人為本對和諧社會構建之間的關系做一點簡單的探討。
一、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
胡錦濤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說明,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要在堅持全國人民改變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和諧社會的內涵
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民主法治”是指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是指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是指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是指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是指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倡議,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和全面發展。
(三)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十六屆六中全會基于對當前形勢任務的全面分析和科學判斷,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其中,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則之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著眼點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著眼點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同一歷史進程。這不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類尋求自我解放的理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互為基礎、互為前提。《決定》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貫徹“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這些都是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二、以人為本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一)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
從社會理性實踐功能看,構建和諧社會要采取一種理性的科學方法準則和態度。馬克思曾講到“未來社會是這樣一個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無疑是一種和諧社會,建立于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其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當然是社會理性的最高境界。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水平遠未達到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水平,這一階段和諧社會的理性設計與控制具有特殊性,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社會主體把握社會自然過程基礎上的自覺實踐。因此,在根本原則上,構建和諧社會要堅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發展方向,實現有意識的、自覺的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們從社會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漠視人和不重視“以人為本”這一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是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而,必須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倡議任務,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基本價值。因此,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關鍵的就是要使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特別是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使全體人民“各得其所”。而要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必然有一個價值目標的問題。筆者認為,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原則的以人為本,它是建立在群眾史觀基礎上的,是以確認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翁地位為前提的。其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標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價值標準,是以人為本這一價值原則的具體化。最后,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能夠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和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的社會。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和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標準的必然結果。
(三)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人們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并把國內生產總值看成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惟一指標。然而,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解決經濟社會的許多嚴重問題,經濟發展必須與社會進步相協調,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為了人,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知識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通過各種途徑,增強社會知識的傳播與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知識水平,使人們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和意識,特別要增強人們對社會發展的憂患意識、創新意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發展觀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即從增長理論到發展理論再到后來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為可持續發展倡議注入了新的內容,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體現了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
三、以人為本對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
(一)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統一性
科學發展觀是從發展理念、思路和模式等方面促進社會發展,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從社會關系和狀態等方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效。因此,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正確的社會發展路線,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具體而言,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辯證統一的,其內在統一性主要表現在統一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離開了科學發展觀所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失去了正確目標、前進方向和動力源泉。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竟相并發。同時,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和諧,關鍵在人。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從目的范疇來看,落實科學發展觀,其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才能使全體人民和諧相處,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
以人為本作為黨的一種現代執政方式,就是在執政和行政過程中,要注重民主、協商和服務。這是在洞悉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以及總結黨執政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而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我們黨的執政方式的一種升華。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什么程度,我們對“人”的認識和態度也就達到什么程度。根據這種認識,我們便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把以人為本作為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把以人為本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這不僅彰顯了人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地位,還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它既告別了“以物為核心”的時代,又繼承了時代的精髓;它既開辟了一個“以人為核心”推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必須科學地理解和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原則;必須把依靠人作為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根本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牢把握住以人為本這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以人為本能處理好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內部矛盾也不斷出現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各種經濟利益矛盾也凸顯出來。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具體利益與根本利益的關系,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從尊重、理解、愛護和關心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才能摸清人民內部矛盾的癥結,找到化解的辦法。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起點是以人為本,是在于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不是一種空洞的、抽象的政治口號,它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具體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設計上,反映在政策、法規和實際工作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把檢驗發展的標準從以是否有利于經濟發展轉變為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使以人為本真正落實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和法律之中。
四、總結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是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倡議思想和指導方針。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按照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未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方向。因此,可以說,以人為本就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觀。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要進一步推動構建和諧社會與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良性互動,形成一個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庫桂生.堅持以人為本當前要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發展倡議,2009年第1期
2 張靜.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科學社會版),2008年第2期
3 胡長生.在和諧社會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J].求實,2008年第11期
4 劉瓊華.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N].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1期
5 隋志堅.正確把握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J].寧夏黨校學報,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