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媒體時代,課程出版迎來數字化變革。面對傳統課程出版同質化問題突出的現狀,數字課程出版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突破創新。數字課程作為特殊的數字創意產品,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強、資源形態多樣化等特點,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個可以互動的多維平臺。出版企業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使數字課程在功能、架構、藝術性等方面再上一個臺階,持續做深“互聯網+教育+出版”。
[關鍵詞]數字課程;教育教學;知識服務;出版
新媒體時代,課程出版迎來數字化變革。面對傳統課程出版同質化問題突出的現狀,數字課程出版緊跟時代潮流,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突破創新,打造了課程出版新業態。本文所指的數字課程是在網絡信息環境下,一門學科(教學科目)的數字教學內容,以及在數字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平臺基礎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1]。其既包含教育圖書上的內容,也包括相應的知識服務、網絡教學平臺及以知識服務為核心的增值服務(一般指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支持活動)。
一、出版數字課程的必要性
數字課程作為特殊的數字創意產品,既體現了教育價值,也體現了出版和文化傳播的數字化,在不同層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推動教育信息化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與質量標準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指出,要開展數字教材等新形態教材的研發、試點和推廣。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著手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實現教育強國、文化強國的有力抓手。出版數字課程,既是踐行教育實踐精神,也是不斷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要途徑。出版企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互聯網+教育”新業態,做出、做好數字課程,助力推動教育改革。
(二)教育出版知識服務模式的革新
基于技術的發展,教育出版的介質、形態、方式等不斷升級,由最初的紙質圖書發展到多維知識產品,由單一的知識內容發展為多元化的智能平臺。這是出版企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只有順應行業發展規律,不斷融合最新的技術理念、方法,其才能在數字化的進程中實現高質量內容的出版。目前,我國出版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各出版單位借助科學技術積極開發多形態、多元素、多內容的創新型數字產品,分層次、分群體地運用多樣內容,優化用戶體驗[2]。
(三)高質量教學的需求,牽引文化產品迭代升級
傳統課程的載體形態單一,以紙質媒介為主,且課程內容以靜態的文字、圖片呈現,無法動態地呈現全部知識邏輯。最重要的是,對兒童來說,其缺乏立體化的情景設置,無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兒童的場景體驗感,趣味性明顯不足。且因傳播媒介的固定性,傳統課程內容不能滿足兒童全方位獲取知識的需求;教學的過程也大都是教師教、兒童學的模式,缺乏互動性,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持續的探究行為和學習的穩定性。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大多是教師在原有教學資源上的主觀發揮,其弊端在于受教師能力水平的影響,引導的結果會有所不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當前,高質量的教學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迫在眉睫。數字課程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強、資源形態多樣化等特點,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個可以互動的多維平臺,尤其在教學活動科學實施層面,其實現了課程內容全面化、學習形式交互化、資源平臺共享化。
二、數字課程的主要特點
數字課程既保留了傳統課程的內容優勢,又與傳統課程有較大區別,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加智能、多元,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模式、教學場景等教育教學元素都在新的教育觀念下發生變化,真正促進教育行為質的轉變,促進教育教學的靈活高效。具體來說,數字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以學科系統知識內容為核心的課程數字化
無論何種課程,始終要發揮傳播優秀文化、育人的功能。課程的數字化,不僅能豐富知識呈現形式,如由圖像轉為視頻,由平面轉為立體,由抽象變成具象,由無聲變成有聲,還能創新學習形式,如從單一的觀看變成視聽同步,從簡單的欣賞變成在思考中探索,從讀者被動接收信息變成在交互中及時獲得反饋等。不管外在形式如何改變,其始終都要遵循學科原有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以保證數字課程的權威性、科學性、嚴謹性。任何一門課程的出現,都有其特定的理論支持、核心理念,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調研、研究、實踐的基礎上的成果,所有技術的加持必須以服務于更好地傳播內容為原則,以確保學科知識內容的科學性為前提。
(二)以新技術為手段的功能多樣化
通過應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數字課程的載體、形式、傳播方式等極其豐富。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數字課程的圖、文、聲、像立體形象化,能為兒童提供聲、影、像三位一體的學習環境。通過應用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其能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豐富兒童的場景體驗;應用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等,使兒童和課程實現動態互動,并在人機交互中極大地提升兒童參與的積極性;借助互聯網,數字化內容得到共享,輕松實現一鍵獲得,教師教研交流、經驗分享更高效便捷。數字課程的實施,為兒童的學習提供了個性化、針對性的支持,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大量活動實施的工具和參考,打通了線上、線下教學全通道。
(三)以聚合大量信息數據為優勢的資源平臺化
數字課程是課程的數字化,但也不僅僅是課程的數字化,其應秉持“內容+”的定位,將優質教育內容視為核心驅動,連接外部的泛教育內容資源,實現深度融合的內容供給態勢[3]。數字課程不僅要將課程本身的內容數字化,還要以課程內容為核心做橫向和縱向延伸,如課程配套內容數字化、課程拓展資料數字化、知識點分析內容數字化、教研資源數字化、實時共享內容數字化等,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數字化教學全體系。數字課程通過智能設備及網絡,使兒童和平臺建立聯系,及時獲取兒童的學習狀態和記錄測評數據,通過對兒童使用數據情況進行分析,了解掌握教學的難點,這有助于教師針對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也為未來數字課程的升級優化積累數據,以更好地完善數字課程。
推薦閱讀:數字經濟時代下的電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