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校擴招政策的經濟社會價值是大學教育質量的“風向標”,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利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數據,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與工具變量法、傾向得分匹配法與處理效應模型、無條件分位數回歸及其分解的方法,研究城鎮勞動力的大學教育回報率及工資差異,從勞動力市場的視角審視高校擴招政策的對大學教育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1)高校擴招政策具有較強的個體增收效應,但基準估計因遺漏變量等內生性問題低估了城鎮勞動力的大學教育回報率;(2)個體大學教育決策具有異質性,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與處理效應模型進行糾偏后,發現大學教育回報率在101%~116%以及128%~129%之間;(3)大學教育對于收入分布的無條件影響類似于V型曲線,在工資差異中表現出“黏地板效應”,高校擴招政策引致的工資差異則表現為“天花板效應”。
關鍵詞:高校擴招;教育回報率;工資差異;黏地板效應;天花板效應

一、引言
高校擴招政策是我國現行爭議最大的教育制度之一(方超、黃斌,2020)。教育部在1998年底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教育部,1998),自此拉開了高校擴招政策的序幕參見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86/200407/2487.html。。我國高等教育歷經20余年的外向型發展后,毛入學率業已達到了481%(教育部,2019),即將步入普及化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參見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與此同時,如果在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建立供給-需求關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上升意味著教育領域向勞動力市場供給了一批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技能勞動力。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具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技能勞動力的占比由1999年的38%,上升到了2017年的194%,其中,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高技能勞動力占比達到了08%1999年的統計口徑為大專及以上;2018年的統計口徑為高等職業教育、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研究生。。
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技能勞動力供給持續上升的背景下,科學評估高校擴招政策對于城鎮勞動力收入水平以及工資差異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對學術研究而言,基于事后觀測數據的回朔性評估有助于拓展相關選題的學術增量;對政策實踐而言,由于高校擴招政策的社會經濟價值是大學教育質量的“風向標”,因而高校擴招對教育收益率及工資差異的影響,能夠幫助教育決策部門從勞動力市場的視角審視大學教育質量的變化,從而為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政策調整提供經驗證據。鑒于此,本文利用高校擴招政策提供的自然實驗,以城鎮勞動力為研究對象,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與處理效應模型糾正由可觀測和不可觀測異質性引起的內生偏估,利用無條件分位數回歸捕捉高校擴招政策的異質性收益特征,并采用FFL分解揭示擴招政策對城鎮勞動力工資差異的影響。
全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通過引言提出研究問題;第二部分系統梳理有關教育回報率、高校擴招政策以及工資差異的研究進展;第三部分闡述基準模型與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介紹數據、變量及統計描述;第五部分報告基準回歸、處理效應模型、傾向得分匹配法、無條件分位數回歸及其分解的估計結果;第六部分為全文總結。
二、文獻綜述
自雅各布·明瑟提出工資決定方程后,明瑟收益率(Mincerian rate of return)便被學者廣泛用來測量學歷教育的經濟社會價值。明瑟收益率又被稱為教育回報率或教育收益率(The Return to Education),指的是勞動者接受一年學歷教育能夠提高收入的百分比。迄今為止,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有關教育回報率的文獻可謂不勝枚舉,孫志軍(2004)、鄧峰(2013)以及周金燕(2015)分別從政策解讀與研究方法等不同視角對教育回報率的研究進展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綜述。本文僅根據研究需要梳理高校擴招、教育回報率以及城鎮勞動力工資差異的相關研究。
(一)高校擴招與教育收益率
從高校擴招政策看,大學教育回報率由于受到資本-技能互補(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y)和技能偏態型技術進步(Skill-biased Technology Change)的影響存在著上升或下降兩種不確定性。部分研究認為,勞動市場需求應對高等教育供給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高校擴招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表現為漸進增強的過程(Gao et al.,2015;Kuo et al.,2016),技能勞動力的供給擴張在短期內不會降低大學教育回報率(馬汴京、蔡海靜、姚先國,2016;余華義、侯玉娟,2019),但可能拉開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初帥、孟凡強,2017;常進雄、阮天成、常大偉,2018)。同時,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高校擴招與技能勞動力的供給上升造成了特定年齡段大學教育回報率下降的現象(Croix et al.,2007;馬光榮、紀洋,徐建煒,2017)。
(二)高校擴招與工資差異
有關工資差異的研究往往以“歧視”為切入點,從勞動力市場分割、職業隔離、性別、年齡以及教育程度出發(孟凡強、熊家財,2015;周春芳、蘇群,2018;孟凡強、向曉梅,2019;鐘若愚、屈沙,2019),采用均值分解或分布分解的研究方法(楊錦英、馬良、方崢、何翠香,2016;蘇群、馮波、吳奇峰,2017;章莉、蔡文鑫,2017;周春芳、蘇群,2018),檢驗城鎮、城鄉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差異,發現構成效應(Composition Effect)與結構效應(Structure Effect)共同造成了農民工與城鎮勞動力在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同工不同酬”。
推薦閱讀:內蒙古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