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建筑業(yè)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今天,城市建筑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承著文化,散播著生活的韻味,不斷地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結構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fā)展先進設計理論,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加快新型高強、輕質、環(huán)保建材的研究,使建筑結構設計更加安全、適用、可靠和經濟是建筑結構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字:建筑結構,建筑美學,設計原則
一、 建筑結構分類概述
建筑結構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構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來承受各種荷載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間受力體系。狹義的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一)建筑結構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混凝土結構:(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結構)包括:
a、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置受力的普通鋼筋,鋼筋網或鋼骨架;
b、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配置預應力鋼筋的混凝土結構;
c、素混凝土結構—沒有配置受力的鋼筋的混凝土結構。
2.鋼結構:以鋼材(鋼材、型鋼)為主制作的結構
3.砌體結構:由塊材通過砂漿砌筑而成的結構
4、木結構:指全部或大部分用木材制作的結構
5、混合結構:由兩種及兩種以上材料作為重要承重的房屋。
(二)根據(jù)承重結構類型可分為:
1. 框架結構:梁柱剛接而成的受力體系,(鋼筋混凝土或者鋼材)預制柱、梁、板裝配;現(xiàn)澆混凝土柱、梁,預制板;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
2.剪力墻結構:利用建筑物的縱向和橫向鋼筋混凝土作為墻體的主要承重構件,再配以梁板組成的承重結構體系。
3、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的基礎上,沿框架縱、橫方向的某些位置,在柱與柱之間設置數(shù)道鋼筋混凝土墻體作為剪力墻。
4.筒體結構:全現(xiàn)澆(大模板、滑模);內外各做成筒,一般內筒為全現(xiàn)澆;外筒(現(xiàn)澆混凝土、鋼)做成密柱深梁形成筒體
(三)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分類:
根據(jù)建筑所體現(xiàn)的民族風格,可分為中國式、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伊斯蘭式、印第安式建筑等;
根據(jù)建筑的時代風格,可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式、國際式建筑等;
根據(jù)建筑流派的不同,分類就更復雜了,僅“二戰(zhàn)”后,西方就有野性主義、象征主義、歷史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方言派、重技派、怪異建筑派、有機建筑派、新自由派、后期現(xiàn)代空間派等。
但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較多地是根據(jù)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將建筑分為住宅建筑、生產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陵寢建筑、宗教建筑等.
二、建筑結構美學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建筑物早已不再單單只是遮風擋雨的遮蔽物,在被建設的同時它也被賦予了文化及時代的特征,所以在建筑物的結構設計時不單單要根據(jù)每個建筑物的結構要求的不同、功用的不同、地理環(huán)境及周邊位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同時由于結構系統(tǒng)在建筑領域的功能,是不同于土木工程或機械工程等領域上的,他有自身的藝術含義,所以在結構設計時需由建筑美學為出發(fā)點,結構系統(tǒng)系輔助達成美學目的的元素,同時兼具力學功用;有許多出色的建筑案例,就是由于力學原理的合諧性,進而導引出建筑設計的概念;所以結合美學與力學,結合觀賞與實用,為建筑與結構之共同目標。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環(huán)境,又服從于自然環(huán)境。多樣的建筑形式,各異的建筑風格適宜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與風景林木地形溶為一體,形成了各種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語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作為人與自然總結的建筑,向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各種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同時建筑之美在于科學技術對藝術和建筑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是20世紀藝術和建筑發(fā)展中,最鮮明的有益于以往時代的特征。藝術的作用表現(xiàn)與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使生活的爆滿,從感性上體驗自然和人生的韻律和詩意。這時候的建筑界逐漸形成了“反形式美學”“高技美學”“生態(tài)美學”和“可維持發(fā)展的美學”為代表的新興建筑美學體系。建筑物與自然的和諧,與城市的發(fā)展主題,與城市的歷史背景皆有著諸多聯(lián)系,能夠從城市自身出發(fā),發(fā)現(xiàn)城市的代表元素,將其與建筑物相結合,則建筑美便自然就會體現(xiàn)出來。
三、建筑結構設計原則
在以建筑的美學為出發(fā)點之后,接下來應該就是在建筑結構設計時要考慮的根本任務了,結構設計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安全并能夠適應使用的要求,就像人類的發(fā)展要與自然及其規(guī)律相和諧的原則一樣,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原則,當然建筑物的結構設計也不例外的擁有自己的原則:
1、剛柔相濟
有時候覺得建筑物的設計,就好像為人的一聲設計藍圖一樣,人們在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時,需要有能屈能伸的品質,同樣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也應該是剛柔相濟的。結構太剛則變形能力差,強大的破壞力瞬間襲來時,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損最后全部毀壞;而太柔的結構雖然可以很好的消減外力,但容易造成變形過大而無法使用甚至全體傾覆。結構是剛多一點好,還是柔多一點好?剛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呢?這些問題歷來都是專家們爭論的焦點,現(xiàn)今的規(guī)范給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標,但無法提供“放之四海皆準”的 精確答案。最后,專家們達成難以準確言傳的共識:剛柔相濟乃是設計者的不變追求。
2、多道防線
安全的結構體系是層層設防的,災難來臨,所有抵抗外力的結構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繼。這時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個單一的構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多肢墻比單片墻好,框架剪力墻比純框架好等等,就是體現(xiàn)了多道防線的設計思路。也許我們會自信計算的正確性,但更要牢記絕對安全的防備構件是不存在的,還是應該多多考慮:當?shù)谝坏婪谰€跨了,應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線來頂住。盡力做到有備無患。
3、抓大放小
“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等是建筑結構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問:為什么不是“強柱強梁”“強剪強彎”呢?為什么所有構件都很強的結構體系反而不好,甚至會有安全隱患呢?這里面首先包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絕對安全的結構是沒有的。簡單地說,雖然整個結構體系是由各種構件協(xié)調組成一體,但各個構件擔任的角色不盡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輕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壞力量突然襲來,各個構件協(xié)作抵抗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最重要的構件免遭摧毀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毀,這時候犧牲在所難免,讓誰犧牲呢?明智之舉是要讓次要構件先去承擔災難。如果平均用力,可能會“玉石俱粉”,損失則更大!在建筑結構中,柱倒了,梁會跟著倒;而梁 倒了,柱還可以不倒的。可見柱承擔的責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為了保證柱是在最后失效,我們故意把梁設計成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使其破壞在先,以最大限度減少可能出現(xiàn)的損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圖讓他們都“堅不可摧”,則可能會造成同時破壞,后果會更糟糕,損失會更大。所以關鍵時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4、打通關節(jié)
在結構體系中,所謂關節(jié),是指變化相聚之處,或變化出現(xiàn)的地方。不同類型的構件相接處,同一構件截面改變之處,是關節(jié)。廣義上,諸如結構錯層之處,體量改變之處,轉換層亦是關節(jié)。關節(jié)無處不在,因為結構體系乃是變化的統(tǒng)一。外力突然襲來之時,對于單一的構件,力量的傳遞簡明,因而容易控制。對于復雜的結構體系,關節(jié)的復雜性難于預測和控制,即使從理論上保證了每個組成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但因關節(jié)的普遍存在,力量的傳遞往往不能暢通而出現(xiàn)集中甚至中斷,破壞由此而發(fā)生。歷次災害表明,從節(jié)點開始破壞的建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四、總結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是個系統(tǒng)、全面的工作。以上四項原則是建筑機構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前提,只有合理利用力學知識,及自然的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的地理特點,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以安全建設,合理利用為前提,加深對當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常見問題的認識與研究,不斷提高建筑的結構設計水平,才能使設計的作品比現(xiàn)階段的其它建筑具有更高的水準、更合理和更經濟的結構形式。
參考文獻:
【1】:宗蘭、宋群《建筑結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08-12;
【2】:曾堅《建筑美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0-2;
【3】:羅福午 《建筑結構設計》 清華大學 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