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浮梁鄉土建筑上有什么特點呢,它的建筑風格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浮梁縣地處萬山之中,村落布局在山間狹小的空間,因此民居建筑在布局、朝向、采光等方面,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簡樸實用,同時,又受徽州建筑重視風水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又賦予其風水中趨利避害、講求吉祥的寓意。浮梁鄉土建筑藝術,體現的是中國建筑“天人合一”的精髓。文章是一篇建筑設計論文。
摘 要:浮梁縣地處江西東北部,與古徽州接壤,建筑藝術具有徽派建筑和贛派建筑融合的特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體現了中國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和鄉土建筑的特點。
關鍵詞:新浮梁;天人合一;鄉土建筑,建筑設計論文
浮梁地處贛東北部,與安徽省的東至、祁門、休寧四縣交界,因而浮梁建筑深受贛皖建筑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浮梁特有的建筑風格。境內保留的歷代傳統古建筑,為研究贛東北地區古建筑技術提供了實物標本,保存大量的石雕、磚雕、木雕以及石刻等多種傳統民間藝術,是研究民間藝術的寶庫,為弘揚當地傳統文化,繁榮創新民俗文化提供了寶貴借鑒。浮梁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和各類建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歷史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對于研究當時中國宗法制度下農業社會的經濟、文化是重要的實物史料。
論文網推薦:《建筑設計管理》,《建筑設計管理》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考慮到了設計管理特有的管理問題以及實踐;第二部分則提供了針對團隊招募、一體化以及必須從事的特別任務方面的一個有用指南。 必須要特別注意的是各個團體在程序進行過程中角色和責任方面的改變方式。這本指南獨特地解釋了在這個復雜學科里將效率最大化的方式。 本書的作者們是項目管理領域里公認的權威人士,就職于國際知名的雷丁大學建筑管理和設計系。本書對于項目管理學生以及從業者來說都是價值非凡的。

一、浮梁鄉土建筑簡介
浮梁屬江南古縣,具有一千余年歷史,古代經濟文化較為發達,民間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千姿百態的古建筑,尤其明清時期風格獨特的民宅建筑群,星羅棋布,遍及全縣各鄉鎮;古祠,古寺廟、古塔、古亭、古牌坊等也隨處可見,素有“古建博物館”之美譽。
瑤里鎮是座古樸、淳雅的江南小鎮。此鎮四面環山,一條瑤河溪流橫貫鎮內,將鎮一分為二,數片較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筑群,260多幢舊屋古祠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建在瑤河兩岸,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這些明清民宅、店鋪、街巷具有濃郁的皖南建筑風格,已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的4村16號古店鋪,與明代萬歷年間繪制的《南都勝會圖》中的商店形狀一致,對考察村鎮商業發展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始建于明代中葉的程氏宗祠集石雕、磚雕、瓦雕、木雕于一身,是保存最好的也是最美麗的宗祠;獅岡勝覽始建于清朝洋務運動時期,因主人深受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故將徽派建筑與西歐建筑風格融為一體,是建筑風格上中西合璧的典范,房屋門罩外觀裝飾、拱形圓窗、半圓陽臺是歐式風格,內部木結構及木雕藝術全是中式風格。東埠街的古街道,兩邊店鋪林立,河邊吊腳樓依次排列在岸邊,街中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車輪印,體現明清時期這里挖運高嶺土的繁盛。蛟潭禮芳村前有綠水環繞,后靠青山簇擁,一條地面鋪著整齊有序、泛著青光的青石板或鵝卵石的街道與其結伴而行的溪流,縱貫整個村莊東西,與兩邊一幢幢青磚黛瓦的民宅,巧自天成“流水人家”的水鄉之情。每進主要小巷口,都建有一座木制式磚砌的牌樓,牌樓雕刻著鳥獸花草或各種裝飾圖案。村盡頭有座民宅,前有一座小院,進出是兩扇拱形圓門,門額上刻有吉祥語,房屋大門高高的臺階兩側安有大型石鼓,門額上用精美磚雕裝飾,磚雕是題材內涵不經意將主人的品性、愛好、愿望告訴了世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勒功鄉滄溪村始建于宋代,街道布局十分合理,設計非常科學,建筑頗具特色,灰墻黛瓦、青石鋪路、店鋪民宅、吊樓祠堂等建筑無不體現徽派風格。門室門樓基本朝東南方向,寓意裝納風水、聚財發人為吉祥,舊稱“張水門樓”,其雕飾題材,三步臺階布局,反映了民間世俗的理念。聳立在村前的“蜚英”坊是滄溪標志性建筑,明代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舉人朱韶為紀念宋代理學家朱宏而建造。坊的主體建筑為“三間四柱五樓”式樣,采用全磚結構,其造型與周邊環境形成了“三步金階五鳳樓,單桂雙柳半月池”的美景。牌坊的磚雕造型,構圖簡潔生動,制作手法嫻熟,富有明代中期的磚雕藝術特征,它是中國歷史上古建筑系列中獨有的小品類建筑形式。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散存在鄉村中著名的古宅建筑有:興田鄉夏田村汪柏民宅、江村鄉沽演村的民居、莊灣鄉莊灣村的莊松元民宅、“大夫弟”、西湖鄉汪明寵古民宅、汪明月古民宅,均為典型的南方農舍建筑群,其建筑特點為:或輕巧玲瓏、裝飾典雅;或高大軒昂、氣魄恢宏;或古氣盎然,風格特異。如著名的景德鎮古陶瓷歷史博物館內有幢明代金達古宅,占地面積約100余平方米,造型奇特,用料精良,與周圍仿古及拆遷此處的古建筑群,渾然一體,蔚為大觀,而它的原宅即座落在浮梁境內峙灘鄉英溪村,約建于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
這些古建筑獨特的藝術造型,不少已成為我國明清建筑中的孤例,填補了我國古建筑史研究實例的空白,如西湖鄉桃墅村汪會住宅,三層樓木架結構,具有山區建筑特色;興田鄉的古閭是研究古代以里(在鄉則為閭)為行政單元的區域分布史證,屬國內古建筑中的孤例;勒功鄉的宋代雙峰塔是典型弧身塔,實屬國內弧身建筑的孤例。
二、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的古建筑藝術
嚴臺古民居建筑均為磚木結構式樓房,整體素雅、端莊。山墻即為了適應防火需要而設置的防火墻。房屋之間多設此墻,以使緊急時隔斷房間的火路,防止火勢蔓延。由于防火墻高出屋頂,還可作擋盜防賊及防風之用。為了避免結構線條上的單調,防火墻的造型也豐富多樣,有的作階梯形式,有的作弓形或云形,舒展自如;對墻頭也作了簡單的藝術處理,形成翹首長空的馬頭墻,飾以春草如意一類的圖案。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馬頭墻參差錯落,鱗次櫛比,與眾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種韻律美、和諧美。方整的粉白墻上畫龍點睛般開著門窗,砌筑簡樸粗獷的青石門坊,有的裝飾精雕細刻的門罩、窗楣,黑白相間,輪廓清晰、古樸典雅。
嚴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民居其室內格局多作內向方形的布置,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室,左右對稱。內用木構架承重二層樓閣,梁坊縱橫,并用木板、木屏門、木隔扇進行分割裝飾,使得內部空間完整,氣勢堂皇。明間廳堂高于臥房和側廳,給人以寬敞之印象;側廳和臥室低于廳堂,又給人以舒適宜人之感覺。廳堂前,在天井邊沿的一米左右處,樓層利用斗拱又比廳堂抬高一些,做成有欄桿的陽臺,解決了廳堂后部的采光問題。房屋多設內天井供采光之用。天井有“四水歸堂”只說,四方之財如屋頂上的水,源源不斷地集中到家里來。
房屋圍繞長方形天井,兩側連廊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按嚴臺民居形式,主要分為:
明三間:三間朝天井露明,一廳兩房,兩層樓閣,樓梯設在廳堂太師壁背后。由于開間與伸進尺度基本相同,平面呈方形,外觀以高墻封閉,形似一顆金印。
“四合屋”:分上下兩廳,是二組二合式相向組合。門廳與客廳相對,以上下廳相對,中間是天井。上廳地坪較高,為正廳堂;下廳進深略淺。上下兩側以廂房連廊相接,裝有木隔扇。樓梯裝在上廳太師壁后。樓上圍天井一周裝有“美人靠”雕欄或板飾。
“三間穿堂式”:前后兩間均為三間,于太師壁兩側用穿堂連接。后進比前進小,一明堂,兩小房。前后兩進各有一靠壁天井,前后兩廳合一屋脊,稱“脊翻兩堂”,樓梯設在前后太師壁之間。
堂屋大門位置,有的開在中軸線正對廳堂,有點開在兩側,主要按村落街道聯絡方便和“門向”風水走向而定。
嚴臺的磚雕主要用于明清建筑的門罩和門楣上,門貼左右兩邊也有部分磚雕。磚雕小的只有數寸,大的有二、三尺長,一尺多寬。磚雕的取材依據門罩、門楣的大小而定,圖案則以動物和花草植物為主,有梅、蘭、竹、菊、松、八寶、雙錢圖案等,處處體現了房屋主人“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愿望。
嚴臺現存的石雕主要用于宗祠門前的石鼓、祠堂內戲臺前沿和池塘,民居大門上門貼和左右門貼兩側的裝飾、雕刻圖案以動物和花草為多,刀法細膩,層次分明,觀賞價值很高。
嚴臺現存的石雕主要用于民居內部結構裝飾上。梁、枋、斗拱、雀替、廂房和窗戶隔肩上裝飾著人物、靈獸、百鳥、蝙蝠等圖案,這些木雕圖案都表現了主人強烈的追求和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