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南
寫作要點分為綜述和研究報告2種,請根據所撰寫論文的類型查看相關的寫作要點。
(一)綜述寫作要點
1.選題要緊緊扣住學科發展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提煉出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對學科發展有指導意義。
2.應評述結合,歸納重點,做出綜合性介紹,不要對他人研究工作進行機械羅列。
3.應結合相關研究結果,找出該研究領域的不足之處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途徑,并對未來研究的熱點進行展望。
4.應多引用試驗性文章,參考文獻中試驗性文章要占2/3及以上,并做到準確引用原文,避免二次引用。
5.對所引用文獻要進行必要地篩選,切實保證引用科學性強、能展現出該研究領域最新動態的文獻,參考文獻中近5年發表的文章數應不低于總文獻數的1/3。對于中文參考文獻,需要提供中、英文對照,具體格式請見“論文模板”。
6.綜述文章要有權威性,第一作者應在所撰寫綜述領域有一定的研究經歷或準備開題(有科研項目支持)。第一作者是在讀研究生的,要求通信作者是碩導或博導,并對文章質量嚴格把關。建議綜述文章字數不超過12000字。
7.在投稿的同時請提供一份500字以內的研究經歷介紹,并附于文章題目之前。研究經歷中必須詳細介紹本人在所撰寫的綜述方面是否有相關研究,是否有相關課題支持或準備開題,是否發表過相關文章,課題組是否在進行相關研究等,并列出具體信息。如果沒有相關的研究經歷,請不要投稿。
8.綜述文章作者數不超過4人,不能有同等貢獻作者,最多只能有1個通信作者。
9.有項目支持的稿件,在投稿時請注明項目名稱,本刊優先錄用有國家或省部級基金項目支持的稿件。
10.文章返回作者修改時,作者必須按照審稿意見修改,修改不全或過量修改都是不允許的,對于無法修改的問題,可進行答辯。
11.正文部分在引言后按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分段敘述,最后一段為小結或結語。
12.編輯收稿后將在科研誠信管理系統進行重復率檢測,一般情況下,重復率超過20%的將退稿,重復率在10%~20%的有一次修改機會,修改后重復率須低于10%。
(二)研究報告寫作要點
本刊鼓勵基于科學的創新性研究,優先刊登重要基金資助或國家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包括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輯收稿后將在科研誠信管理系統進行重復率檢測,原則上重復率超過30%即退稿,重復率在20%~30%的有一次修改機會,修改后重復率須低于20%。
前言:依次簡明介紹研究的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研究的切入點、科學假設或本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敘述“研究的重要意義”的文字前冠以(研究的重要意義)字樣,其余同。
材料與方法:應明確敘述動物試驗倫理批準編號及審批機構名稱;試驗設計、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應正確、合理、層次清楚。應寫出試驗的具體時間、地點,試驗材料的具體名稱、有效成分及含量,試驗設計方法、重復次數,試驗儀器、試劑及規格等。動物飼養試驗必須列出飼糧配方的原料組成及主要營養成分含量。常規營養成分必須是實際測定值。營養成分的分析測定方法必須參考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測定方法的原始文獻,不得引用教科書、實驗指導及非原始文獻作為測定方法的參考文獻。委托其他單位測定的營養成分或其他指標,不得簡單地描述為“委托某單位測定”,必須準確描述不同營養成分的測定方法和參考文獻。飼糧的總能必須使用實際測定值。飼糧的可消化能、可代謝能或凈能含量可以使用計算值,但是必須準確敘述計算的依據或參考文獻。飼糧配方中的營養成分與文字敘述中的飼糧營養成分的測定方法及參考文獻必須對應和一致。應準確敘述試驗處理所使用的測試物的組成成分及含量。應清楚敘述統計分析軟件及數學模型。試驗方法全部或部分在另一篇文獻發表,應以引用的形式給出。
結果(或結果與分析):除了微生物區系、組學和基因表達指標的數據以外,其余指標的試驗數據應該使用表格列出,不應使用柱形圖或折線圖展示。表格數據最能準確反映試驗的可信度和測量數據的精度。飼養試驗論文必須提供以個體采食量為基礎的平均采食量數據及統計分析結果。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分析客觀。應有基礎數據和依據具體數據統計分析得來的數據,并對統計、分析數據之后顯示出來的信息予以描述,描述要與圖或表中數據一致,不可臆斷。對于顯著或者不顯著的敘述,必須以數據分析的結果為依據,并依據分析結果對應添加P值。文字敘述中的P值與數據表格中的P值必須保持一致。
討論:討論與結果部分不能合并在一起寫,需分開敘述,應論點明確,突出重點,多引用重要和最新文獻,同時對產生某種結果的原因或機理進行合理的闡述或推斷;如果是開創性的工作,則應對研究結果可能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以及尚存在的問題加以說明,給予同行或讀者某種啟迪與思考。
結論: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地概括本研究的主要結果,結論內容較多時建議分為①、②、③……幾點分別敘述。
(三)稿件格式通則
字體字號:全文用宋體和新羅馬(Times New Roman)5號字輸入,但圖和表中所有文字用小5號字輸入;全文字體不加粗,行距固定值25,圖和表題目調成居中。全文加行號和頁碼。
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字,應包括主要關鍵詞,避免使用不常見縮寫詞、符號等。英文題目內容與論文中文題目應相符。
作者及單位:作者應限于參加研究的工作者。第一單位原則上應為法人單位。單位應包括單位全稱、所在城市、郵政編碼。漢語姓名英譯采用姓前名后,姓全部大寫,名首字母大寫,名為2個字時,連寫,如:王國慶寫成WANG Guoqing。英文單位名稱應為本單位公布或認可的標準英文名稱。
摘要:要求簡明扼要。內容按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依次編寫;在敘述“目的”的文字前冠以(目的)字樣,其余同。應準確敘述試驗動物和試驗設計,標注不同處理之間差異顯著性的P值。英文摘要求語法正確,無拼寫錯誤,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按Objective, Method, Result和Conclusion依次編寫;在敘述“Objective”的文字前冠以(Objective)字樣,其余同。
關鍵詞:選用在文題和摘要中出現的能反映論文特征內容、通用性比較強的3~5個規范詞。
基金項目:在首頁腳注標識基金項目,國家或省部級基金項目、攻關項目、國家863、973、部重點等項目資助的論文將優先考慮錄用。多項基金項目應按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基金等順序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基金項目、攻關項目或專項項目名稱應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著錄,并在圓括號內注明項目編號。
作者簡介:在首頁腳注標識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省和市或縣),職稱,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手機號碼,E-mail地址。通信作者姓名,職稱,博士生或碩士生導師,E-mail地址,手機號碼(手機號碼主要用于編輯與作者、通信作者及時聯系,論文刊出時將刪除)。
圖和表:圖和表中的題名、注釋等均需中、英文對照。表結構應簡潔,具有自明性,一律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助線。照片圖要為清晰的原始照片。
參考文獻:①正文中按“順序編碼制”以[1]等右上角標識依次排列。②正文后著錄格式用[1]、[2]等序號依次排列,并和正文中標識文獻序號一一對應。③正文后參考文獻作者數在3個以上時,只列出前3個作者姓名,中文文獻后加等,英文文獻后加et al.。排列參考文獻時,必須注意區分作者的姓氏和名字。論文中引用參考文獻時,必須引用作者的姓氏而不是名字。期刊全名必須列出,西文均用正體。④盡量引用最新文獻。⑤不轉引作者沒有親自閱讀過原文的文獻。⑥對于中文參考文獻,需要提供中、英文對照,具體格式請見“論文模板”。
量和單位:按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及國際標準中有關量和單位的規定書寫。單位用符號表示,不使用漢字寫法。單位與數字之間空一格。離心條件的計量單位必須使用離心力g,計量單位轉/分鐘、rpm和r/min均不規范,必須根據有效離心半徑和轉速計算離心力g。
名詞和術語:要規范、統一,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術語。縮寫詞除眾所熟知者外,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可在少見少用的中文名詞術語后標注英文全稱+縮寫,如一水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ion,CMH),在常見常用的中文名詞術語后標注英文縮寫,如平均日增重(ADG),后文可直接用英文縮寫。
標點符號:中文段落用中文標點符號及其規則著錄,英文摘要和中英文混排文字(參考文獻、表注)用英文標點符號及其規則著錄。參考文獻、表注及名詞術語后附英文與縮寫中所有標點符號后均不空格。
正斜體:正文和參考文獻中的外來詞如in vitro、in vivo等,化合物構型如D-、L-、DL-等,植物微生物屬及屬以下名稱,基因符號均斜體(但與基因相連的數字不斜體)。
數字: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使用阿拉伯數字(包括個位數字、分數、百分數等);當數值≥4位時,采用“三位分節法”留適當空隙的方式分節,如1 000種。
公式:公式中各項用符號表示時,變量用斜體,常量用正體,對公式中各項符號的注釋用分號隔開。
創刊時間是:1989。
郵發號:80-591。
出版地:北京市
編委會成員:
顧問
麥康森(中國海洋大學,院士)
南志標(蘭州大學,院士)
李德發(中國農業大學,院士)
印遇龍(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院士)
姚 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院士)
侯水生(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院士)
譙仕彥(中國農業大學,院士)
主任委員
蔣宗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副主任委員
譙仕彥(中國農業大學,院士)
齊廣海(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汪以真(浙江大學,教授)
朱偉云(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吳 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譚支良(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李愛科(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姚軍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主 編
計 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副主編
齊廣海(常務,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汪以真(浙江大學,教授)
吳 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姚軍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編 委(以姓名英文字母/漢字筆畫為序)
Mingan Choct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ustralia; Professor)
Ming Z. Fan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Professor)
Leluo Gua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Professor)
Xingen Lei (Cornell University, USA; Professor)
Shimin Liu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 Professor)
Chris McSweeney (CSIRO, Agriculture and Food, Australia; Professor)
Guoyao Wu (Texas A&M University, USA; Professor)
Tianhai Yan (University of Aberdeen, UK; Professor)
Fengqi Zhao (Vermont State Colleges, USA; Professor)
卜登攀(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刁其玉(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王加啟(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王軍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王志祥(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王佳堃(浙江大學,教授)
王洪榮(揚州大學,教授)
王 恬(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王康寧(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車東升(吉林農業大學,教授)
毛勝勇(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文 杰(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計 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尹靖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孔祥峰(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教授)
石寶明(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印遇龍(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院士)
樂國偉(江南大學,教授)
馮 杰(浙江大學,教授)
馮定遠(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成艷芬(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朱偉云(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喬家運(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劉玉蘭(武漢輕工大學,教授)
劉作華(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研究員)
劉建新(浙江大學,教授)
齊廣海(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齊德生(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閆素梅(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江青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麥康森(中國海洋大學,院士)
李建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
李紹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教授)
李勝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李愛科(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福昌(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李德發(中國農業大學,院士)
楊小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楊飛云(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研究員)
楊漢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楊 琳(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吳 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咼于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何 軍(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佟建明(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余 冰(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汪以真(浙江大學,教授)
汪 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張克英(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張宏福(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張愛忠(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授)
張敏紅(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張 微(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陳 文(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陳代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武振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林 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羅緒剛(揚州大學,研究員)
周小秋(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周志剛(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鄭春田(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單安山(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孟慶翔(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趙廣永(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南志標(蘭州大學,院士)
侯水生(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院士)
侯永清(武漢輕工大學,教授)
侯先志(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姚軍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姚 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院士)
賀建華(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賀 喜(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秦貴信(吉林農業大學,教授)
敖長金(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賈志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晏向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徐子偉(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高秀華(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屠 焰(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彭 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蔣林樹(北京農學院,教授)
蔣宗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游金明(江西農業大學,教授)
蔡輝益(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管武太(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雒秋江(新疆農業大學,教授)
譚支良(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譙仕彥(中國農業大學,院士)
熊本海(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薛 敏(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
瞿明仁(江西農業大學,教授)
編輯部主任
趙廣永(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編輯部副主任
尹靖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編輯工作人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田艷明 陳 鑫 武海龍 菅景穎 景正芳 竇志斌
獲得的榮譽:
數據庫收錄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項目中文領軍期刊
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一期項目中文梯隊期刊
農林領域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等級期刊
Scopus 收錄期刊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權威期刊(A+級)
中國農林核心期刊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來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來源期刊
中國生物學文摘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來源期刊
CAB Abstracts收錄期刊
Chemical Abstracts收錄期刊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