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5-26瀏覽:次
摘要: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第一環境”,本文梳理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總結互聯網發展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從而提出大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新媒體的原則。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大學生;人際交往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第一環境”[1],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甚至早于他們的年齡。2019年,5G技術實現商用,人工智能技術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網絡環境進入新階段。2020年9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的規模達到了9.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67%。其中,手機網民的規模達到了9.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占99.2%;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1億,占網民整體的
[2]
99.0%[21一、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歷程
現在大家廣為熟知的微博,正式名稱是微博客。
人們普遍認為博客的原型是1993年NCSA(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What's New Page"(有什么新消息)網頁,其被認為是最早的網絡自媒體形式。1994年1月第一個個人網站出現,個人的信息和想法第一次通過互聯網自主發布,并可以被全世界人訪問,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意味著一個人的交往范圍擴大了,網絡社交開始出現,其既可以是熟人之間的交往,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間的交往。
從1994年到1999年期間,不斷有人在第一個個人頁面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完善,1999年彼得·摩霍茲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這意味著經過5年的技術發展和構想完善才有了博客的正式誕生。與此同時,1999年2月,騰訊開發的及時通信網絡工具雛形誕生,直到目前為止,大學生首先接觸的社交軟件仍然是Q0。早在2000年博客就進入了中國,而在當時的中國,電腦和網絡僅僅在很少人之間流行。直到2005年,博客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這5年內,中國的網絡信息技術有了飛速發展,科技產品的制造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網絡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工作、溝通的渠道。
網絡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發展,其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媒介和載體,也迅速成為新聞傳播領域新的增長點。基于社交的新媒體和基于媒體融合的傳播網絡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并被廣泛使用。2014年,4G網絡在中國實現商用,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央媒體、地方媒體開始從不同方向進行本土化探索。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媒體融合特征和路徑也不斷變化,在內容融合、技術融合、渠道融合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特點與新趨勢,在產品融合、終端融合、人員融合方面有了跨越式發展。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革新與媒體行業迅速結合,改變傳媒業的發展生態[3二、網絡環境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2005年,隨著Weh2.0時代的到來,SNs(社交網絡服務)社區成為了青年人社交的新爆發點。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絡就是人人網,早期名稱為
“校內網”,可見其建立初期的目標用戶群就是大學生。2009年,校內網被收購改名為人人網。從2005年到2009年,校內網用戶開始從校園走向社會,用戶群也變得多元化。
在中國,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擊敗”了其余微博客形式,成為了最主要的兩個微博平臺,而最終騰訊也放棄了微博業務,騰訊微博成為了QQ的子業務。以人人網為代表的SNS社區是一種基于已有好友關系、突破距離的網絡社交方式。絕大部分用戶還是與認識的人“互加好友”,或者通過熟人推薦,或者通過共同的背景,如校友關系。而微博則是通過興趣愛好而形成“好友”關系。用戶可以單向關注,不需要相互認可,這樣用戶與偶像就可以直接“零距離接觸”。明星入駐微博給微博帶來的流量是巨大的,線下粉絲的概念也被引入微博,用戶既可以單向關注,也可以擁有個人的粉絲,還可以“互粉”。
微博的統治地位在2014年開始被撼動,這要從2011年微信作為即時通信工具出現開始說起。早在1999年,QQ就作為網絡通信工具出現了,為什么還會有微信這樣的即時通信工具出現?因為經過12年的發展,Q0成為了一個附帶了很多內容的社交軟件,通信功能變成了其一部分功能。2007年,蘋果公司第一次發布iPhone手機,重新定于了手機,手機不再是僅作為通信的工具,而成為一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可以自行定義的工具。從此,大量為手機開發的應用持續出現。網絡資費逐漸下降,到2011年,網絡通信的費用開始低于電話通信,微信作為即時通信軟件出現,最吸引人的特質就是短信、通話全部可以通過這一單一應用實現,甚至是視頻電話。隨著微信的出現,第一個被“淘汰”的產品是飛信,這是一款基于移動服務的網絡短信業務。
到2011年,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變得更加多元化,既有微博這樣的信息全開放平臺,也有微信這樣的基于好友關系的通信平臺,人們用于網絡社交的時間開始增加。2012年,微信平臺推出了訂閱號功能,其最初更類似于基于微信平臺的Blog,而由于嚴苛的審核原則,基于后臺強大的再開發功能,其迅速成為自媒體的新陣地,這意味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新媒體一詞由來已久,一般被認為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人際交往本身就是信息傳遞過程,而網絡新媒體實際也是技術驅動下,在人際交往模式演變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
通過網絡,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一項關于大學生網絡使用的調研顯示智能手機基本實現了100%覆蓋,有57%的學生主要通過網絡社交關系獲取新聞信息,有85%的學生每天通過網絡社交的時間超過1小時,有413%的學生每天通過網絡社交的時間超過2小時,有17.4%的學生每天通過網絡社交的時間超過3小時。母親節當天,某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信息,內容是在校學生和各自媽媽的“爆笑”聊天記錄,網絡環境使親情變得更加濃厚,通過屏幕,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形式更加多樣,補充了現實相處中一些不能直接表達的方式和內容。
三、大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新媒體的原則大學生是思維活躍的青年群體,其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4。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社會交往的同時,應把握四個原則。
一是統一網絡形象與自身形象。網絡環境既是虛擬世界,也與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通過網絡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使自己的網絡形象與自身形象統一起來,因為網絡社交也是人際交往的延伸,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存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信用、網絡形象也會成為一個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保持兩個形象的統一不僅是個人人際交往的實際需要,未來可能也將成為社會對個人的評價準則之一
二是網絡社交不能代替面對面交流。無論網絡技術如何發達,網絡社交仍然無法替代面對面的交流。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仍要把與好友、舍友、同學等的人際交往作為最重要的人際交往看待,不能以網絡社交代替現實中的人際社交關系,不過度依賴網絡交流,對于可實現的交流,盡量面對面交流。面對面交流不僅是信息交流最充分的形式,也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同時,也要加強對基于興趣等形成的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管理與引導,線上圈群組織也可以轉化成為線下興趣類社團。
三是養成網絡信息鑒別能力。網絡社交現在成為了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通過好友關系形成的網絡社交環境。而基于好友關系的信息分享,更容易讓人相信信息的真實性。實際情況下,由于知識水平和觀念的區別,不同的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不盡相同,信息的分享交流容易造成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因此,大學生要養成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四是具有基本的網絡應用法律常識。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熱詞,也意味著網絡在人們日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大學生而言,對網絡的熟悉使其有問題訴諸網絡,而忽略線下的溝通解釋。如“清華學姐”事件,本來在現實生活中是“誤會",雙方也通過現實中的溝通解決,然而其在未有結論之前就通過網絡發布消息,隨即而來網絡熱議使雙方陷入輿論漩渦,伴隨而來的還包含網絡使用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四、結語
當前,網絡環境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第一環境”,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同時也是信息傳遞過程,高校思政工作應將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新媒體作為教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馮剛,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3):4-8.
[2]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息中心,2020-09-29.
[3]黃楚新,曹曦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構建全媒體時代融合體系新格局[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0(02):11-13.
[4]駱郁廷,唐麗敏,網絡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性及其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9(6):87-92.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xgy.net/mianfeiwx/57652.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